实之,谓之新秦也。会贞按:《史记 平准书 集解》引服说、如说、瓒说同。又《匈奴传 索隐》引如说,较详。[一二]《正义》引服说,方千里作地广六七百里。
屈南过五原西安阳县南,朱此十字误入《注》内,戴改《经》。全、赵同。
河水自朔方东转,径渠搜县故城北。朱此十四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董佑诚曰:《汉志》县属朔方郡。后汉省。当在今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东,接左翼后旗界。《地理志》朔方有渠搜县,东部都尉治,朱东讹作中,各本皆同,[一三]说见上。王莽之沟搜亭也,赵云:今本《汉书》落亭字。会贞按:赵谓《汉志》落亭字,是也。盖莽改朔方郡为沟搜,则此县当有亭字,以别于郡名。凡莽改郡县同名者,其县例有亭字。《礼 三朝记》曰:北发渠搜,南抚交趾。[一四]此举北对南,朱举讹作与,戴改,赵同。守敬按:明抄本作举,《禹贡》之所云析支、渠搜矣。赵云:《禹贡锥指》曰,傅同叔云,陆氏曰,《汉志》朔方郡有渠搜县,《武纪》云,北发渠搜是也。以余考之,汉朔方之渠搜,非此所谓渠搜,此亦当是金城以西之戎也。后世种落迁徙,故汉有居朔方者。若禹时渠搜居朔方,则不应浮积石,陆说非也。渭按,《水经》,河水自朔方东转,径渠搜县故城
北。《注》云,《礼 三朝记》曰,北发渠搜,南抚交趾,此举北对南,《禹贡》之所云析支、渠搜矣。误始道元,而陆氏因之。《大戴礼》、《汉武诏》,并有《三朝记》语,渠搜与交趾对举,则不在朔方可知。《凉土异物志》曰,古渠搜国在大宛北界。《隋书 西域传》曰,鏺汗国,都葱岭之西五百余里,古渠搜国也。渠搜之在西域明矣。守敬按:《汉武纪》北发渠搜,[一五]南抚交趾,此举北以南为对也。《禹贡》渠搜在雍州西北,[当作此,属下。]渠搜在朔方。今考《大戴礼》,只北发渠搜南抚交趾二语。举北对南以下,皆臣瓒说,已明谓《禹贡》之渠搜在西。此渠搜在北,一西一北,判然两地,是瓒不以在北者为《禹贡》之渠搜。郦氏从瓒说,何得谓即《禹贡》之渠搜耶?《注》原文《禹贡》上,必有非字,而今脱之。又《礼 三朝记》上,当有臣瓒云三字。会贞按:钱大昕曰,《大戴礼 少闲》篇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之文,凡四见,而南抚交趾仅一见,其文又不相属,则非以南北对举明矣。[卢辩注《大戴》,以北发为北狄地名。]孔子三见哀公,为《三朝记》七篇,今在《大戴记》即《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小辨》、《用兵》、《少闲》七篇也。瓒何不考而妄为此说乎?惟《公孙宏传》载元光五年,制词,有北发渠搜,南抚交趾之语,明以南北相对,此实制词之误。渠搜西域之国,以为北方,亦未通于地理。然则臣瓒承用武帝制词,虽本《三朝记》之文,而非《三朝记》之义,又不知《三朝记》之渠搜即《禹贡》之渠搜,而谬以为朔方之渠搜。郦氏未遑参稽而遂沿之。
河水又东,朱无东字,赵同,戴增。径西安阳故县城南,朱无县字、南字,赵、戴增。守敬按:《汉志》亦作西安阳,汪校云,代郡东安阳,阚骃曰,五原有安阳,故此加东也。据此不当有西字。然《 水》篇
引《地理风俗记》,五原有西安阳,故此加东也,则当作西安阳,故上引《史记音义》虽省称安阳,《集解》仍作西安阳。董佑诚曰,二《汉志》,县属五原郡,汉末废。当在今乌喇特旗南,北距阴山,南临河水。王莽更之鄣安矣。赵据《汉志》鄣改漳。戴改同。会贞按:非也。汪本《汉志》作鄣,与障同。西安阳本与成宜之田辟城近,或西安阳自有障,亦未可知。[稒阳亦有石门障。]赵乃据毛本《汉志》改作漳,戴从之,亦思漳安何义耶?
河水又东,朱无又字,赵同,戴增。径田辟城南,董佑诚曰:当亦在乌喇特旗南,为西安阳之东。《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也。守敬按:见成宜县下。
屈东过九原县南,朱此七字误入《注》内,戴改《经》。全、赵同。
河水又东,径成宜县故城南,朱此十一字讹作《经》,戴改《注》,云:今考成宜、宜梁县皆在九原之西,河水又东,乃承上《注》文田辟城。全、赵改同。董佑诚曰:二《汉志》,县属五原郡,汉末废。王莽更曰艾虏也。守敬按:师古曰,艾读曰刈。
河水又东,径原亭城南。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阚骃《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赵云:原亭,今本《汉书》作原高,疑彼文为误。盖中部治原亭,西部治田辟,辟与壁同,城障之名。二语皆孟坚自注,道元不应一引班《书》,一引阚《志》也。似《十三州志》曰下,别有阚语,而今缺
失矣。会贞按:郦氏好奇,往往有事同出一书,而复引他书以示博者,此不引《汉志》而引阚说,即斯意也。赵乃谓曰,下别有阚语而今缺失,未达郦意。
河水又东,径宜梁县之故城南。朱此十二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董佑诚曰:二《汉志》,县属五原郡,汉末废。阚骃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谓之石崖城。
河水又东,径副阳城南,朱此九字讹作《经》,副作稒。《笺》曰:稒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