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分立。」则谓明帝时立者何承天说,而《宋志》引王粲诗驳何也?当云:何承天谓谯郡故属沛,魏明帝分立,《宋志》引王粲诗以证……。「又」
字当删,二说非出一人,不当曰又。
[三一]「《续志》作虹。会贞按:《续志》作红」 按:标点本作「虹」。《校勘记》云:「汲本作红。」熊据汲古阁本。今按:刘昭《补注》引《地道记》云:「《左传 昭八年》大搜于红。」杜《注》云:「红,鲁地,沛国萧县西有红亭。远,疑。」《清一统志》卷九十四泗州下虹县故城条云:「梁武帝于此置贡城戍,后魏复置虹县。《汉志》作「 ,莽曰贡。」师古曰:「 亦音贡。」是 本有贡音,梁时犹尔,不必作「红」。(引文中此节文已据台北本删并改。)
[三二]「王莽更名其县曰肴城」 按:标点本《汉 志》作「莽曰育城」,误,「育」当作「肴」,以此证之。
[三三]「潼沱为激沟」 按:梁本作「潼沱」,《元和志》十锺离县下引作「潼沱」,《寰宇记》百二十八引亦作「沱」,今有沱河。
[三四]「九月淮堰坏」 按:「九」原作「八」,《笺》作「九月」,《疏》引误作「八」,证以《通鉴》亦作「九月」,今订。又《笺》此下有「死者十余万口。」《疏》脱六字,当补,否则突接「《南史》杀数万人」,不明晰。
[三五]「史称乡在蕲西」 按:「称」原作「极」,「史极」疑是「《史记》」之误。(今据台北本改「称」。)
[三六]「又东北至下邳淮阴县西……魏属广陵,《经》作于魏人,当作广陵淮阴」 熙仲按:淮阴,《汉志》属临淮郡,《续志》属下邳,《宋志》临淮太守下淮阴令云:「《晋太康地志》属临淮。」《通鉴 注》言魏广陵郡徙治淮阴。但胡《注》于黄初六年两言「下邳淮阴县」,是淮阴仍属下邳郡。至魏明帝时,青龙二年五月,孙权始遣孙韶、张承入淮向广陵、淮阴。广陵与淮阴并称,似非广陵之
淮阴,《通鉴 注》徙治之说未见于《宋志》。而《晋太康地志》始言淮阴属临淮郡,则其前当仍属下邳郡。谓广陵郡徙治之说或出误会。拙稿《考水经作书年代》,上限在黄初二年,即吴嘉禾二年之前十一年,下限在黄初六年。又云:广陵太守,晋武帝太康之年治淮阴故城。
[三七]「(《宋志》作甬,依《通鉴》引改。」 按:《通鉴 注》云:「《五代志》作甬城。」标点本《隋 地理志》漏校。标点本《宋志》校改,详其《校勘记》三十一及四十二。
[三八]「《孟子》云,淮注江,非误」 按:此赵改,胡氏原文作:「《孟子》云淮注江亦误。胡氏意中渎水首受江,自广陵至山阳入淮,是其水自南入北,非自北入南,故云《孟子》亦误。
[三九]「逗白马以憩舲」 按:「逗」原作「径」,《晋书 谢灵运传》「径」作「逗」,「径」是讹字。逗,范《书》音住,言住留白马湖,使舟行得小憩也。今订正作「逗」。
[四〇]「不思崖亦岸也,见《荀子 劝学》篇《注》」 按:《吕览 召类》篇《注》云:「浦岸,一曰崖也。」亦崖亦岸也之一证。
[四一]「朱径作匡,《笺》曰:匡字 ,未详」 按:沈炳巽云:「又下当有径字,或匡字是径字。」
[四二]「宋省。至后魏武定七年复改,梁招远曰朐,属琅邪郡」 按:于文不顺,依《魏书 地形志》海州琅邪郡原《注》,晋下接萧衍改为「招远」,武定七年复之次序,改乙「梁招远」三字于宋省下,至后魏上。
[四三]「《寰宇记》同」 按:金陵局刻本无「阙」字,乃与今本《史记》同,与《疏》异。
[四四]「二州……刺史……内附」 按:此文及小《注》为钞书者颠倒在前,当移入「送衍青冀」下。「《魏书 世宗纪》」当上承上行「始治郁州上」五字下。今订。
[四五]「是郦氏时青州正治郁州也。此当作今青州治」 按:沈钦韩《疏证》云:「《宋州郡志》:明帝失淮北,于郁州侨立青州。《地形志》武定七年改海州,治龙沮城。则道元时犹为青州,《注》讹青为郁。」沈氏所见与熊氏同,而沈在前。杨氏于沈书未之见,竟轻诋之,可惜。
[四六]「其山自苍梧徙至……」 按:《元和志》三十六梧州苍梧县下有「郁水南去县八里」。传言或因郁水而起。
[四七]「今存牛栏一村」 按:《寰宇记》二十二朐山县下云:「牛栏村,《郡国志》云:糜竺放牧之所,今民祭犹呼糜堆。」即此村。糜竺,《三国 蜀志》云:「东海朐人。」《一统志》七十二有牛栏村。
[四八]「《唐志》始有《连山》十卷,司马膺《注》」 按:《旧唐志》作「《归藏》十三卷」,《注》:「《殷易》,司马膺注。」司马膺注《归藏》,而无连山。《新唐志》则有《连山》十卷,司马膺注《归藏》十三卷,「司马膺《注》」四字属下《归藏》读。熊氏《疏》与《旧唐》异,以四字属上连山读。今按《旧唐 经籍志》依母照四部书目,前无连山,且是小注,释《归藏》为《殷易》后,方云司马膺《注》,文亦明晰。疑熊氏句读有可商榷。《新》、《旧》二《志》都未言膺注连山,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