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东南流注于涢水。守敬按:《初学记》九引盛弘之《荆州记》,新阳县东[原误惠。]泽中,有温泉,遥望白气如烟,有车轮双辕形。世传昔有玉女,乘车自投此泉。今人时见女子,往来倏忽,为此《注》所未及。《御览》七十一又引云,人造泉所,一有声则沸从下出,不可止。《寰宇记》,温泉在应城县西南,人静则泉清,人闹则泉沸。《应城县志》,温泉俗称汤池,上池周围二十余丈,水翻沸不息,其南数丈为下池,热稍减,居人于下池之南,引水南出为汤池港,至响水潭,入五龙潭河。据此则温水下流亦有变迁矣。
又右得潼水,水出江夏郡之曲陵县西北潼山,孙星衍曰:曲陵当作西陵。守敬按:《宋志》江夏有曲陵县,本名石阳,吴立,晋太康元年,改曰曲陵。明帝泰始六年并安陆,即此曲陵也。在今应城
县东南。若江夏之西陵,在黄冈县西北,潼水安得出此?《隋志》,应阳有潼水。应阳今应城,即故曲陵地,水出曲陵西北,当出今应城西南。东南流径其县南,县治石潼故城,城圆而不方。东入安陆,注于涢水。守敬按:水自今应城县东南流,当至汉川县东北入涢,今地多沦为湖泽,枉渚交奇,洄湍 澓,故道难详矣。
又东南入于夏。守敬按:《说文》东入夏,以此作东南为合。涢水入沔,而云入夏者,《汉志》沔过江夏谓之夏水也。
涢水又南,分为二水,东通滠水,守敬按:详《江水注》三。西入于沔,守敬按:互见《沔水注》中。谓之涢口也。守敬按:《通鉴》晋建兴三年,荆州将吏郑攀、马隽等,以陶侃被黜,率其徒三千人屯涢口,即此。《初学记》八引《汉水记》,自汉口入二[当作一。]百里,得涢口,有村。今涢水自随州东南流,径安陆县、云梦县、应城县、汉川县,至夏口厅西北,涢口塘入汉。
校记
[一] 「鲁山为尧山之误」 按:此用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四之六。王云:「此涉上文鲁山而误。今滍水出鲁山县西界之尧山,若鲁山则在县东,非滍水所出。」
[二] 「又东径胡木山」 按:又东上戴重「滍水」二字。
[三] 「此西川当西山之误」 按:熊氏未细味《注》文,上文有「霍阳西川有大岭东谷」,郦《注》驳俗称,大岭非歇马岭,西川非广阳川。
[四] 「水出鲁阳关外分头山横岭下夹谷,东北出入滍」 按:《清一统志》百七十四东北句绝,下重出「东北」二字。
[五] 「应侯之国。《诗》所谓应侯顺德者也」 按:郦《注》释《诗》此语与《毛诗》异。毛释应为当言周武王当顺德,虚词,郦则实指为应国之侯。检陈乔枞《韩诗遗说考》,即引《水经注》此节,又应,《路史 国名纪》:「应,《韩诗》云侯国。」是道元于《诗》亦用《韩诗》之说。郑玄注此《诗》,用毛《传》,郑亦兼治《韩诗》。郦氏于此《诗》则舍毛、郑而采《韩诗》说。陈氏又引《汉志》:「颍川郡父城,应乡,故国,周武王弟所封。」为作应侯之证,别引《路史 盟会图》云:「汝之鲁山有应城。」
[六] 「支离之山,淯水出焉」 按:今本《山海经》作「济水」。郝懿行订讹云:《经》文「济」及《注》文「齐」并当为「淯」。
[七] 「淯水导源」 按:自此以下是《注》文,当提行低一格,钞写者误连上文,混入《经》文,今改正。
[八] 「东径百章郭北」 按:辑本《元一统志》卷三引《荆州记》云:「《张衡碑》北二十里故城曰百章郭,俗呼擘獐郭也。」《注》引自《大元大一统志》三六五南阳府,见王方《辨方志》。沈钦韩《疏证》云:「此转据《水经注》讹文以为古迹。」沈谓「百章」盖「百重」之讹,百重山在南召县南七十
五里。
[九] 「于文当作所未详也……复倒错耳」 按:此说嫌迂曲,颇疑原文不误。《注》意谓皇后城之得名,由于税舍所在,而浴室之得名,则又由于后曾幸此石室耳。《独断》上:「天子所至曰幸。」《后汉书 皇后纪》光烈皇后下有「永平三年冬,明帝从太后幸章陵」,则后与太后车驾所主亦得曰幸也。
[一〇]「后魏复置北雉县,属北淯郡」 按:标点本作「北淯郡」,《校记》四十八引钱氏《考异》云:「当作淯,据《肃宗纪》,北淯与阳并举及《杨大眼传》北淯郡尝有虎患,时大眼为荆州刺史为证,谓北淯以淯水得名。」从钱氏说,是也。
[一一]「东南径房阳城北」 按:沈炳巽《集释订讹》作「方阳」,《汉书 董贤传》亦作「方阳」,《汉表》亦作「方阳」。
[一二]「汉哀帝四年」 按:哀帝凡二元,封孙宠事在建平四年,其次年改元为元寿。
[一三]「在今南阳县北」 按:沈炳巽云:「在今南阳县界东北石桥堡,《崔瑗碑》断石犹存。」
[一四]「邓奉怨汉掠新野,拒瓜里」 按:沈钦韩《水经注疏证》云:「汉字上案文少一吴字。」是也。范《书 岑彭传》有云:「时破虏将军邓奉谒归新野,怒吴汉掠其乡里,遂反,击破汉军。」即其事也。今按此条诸家皆未校及,沈氏治学精细,未可轻诋。
[一五]「《潜夫论》三十五,申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 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