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六年《注》引此同。《满宠传》阳宜,乃阳泉之误。至《施水》篇之阳渊与此中隔肥、泚、泄等水,邈不相涉,不得牵入。
又北入于淮。守敬按:今史河东北流,径商城县,折西北,径固始县,又东北入淮。
俗谓之浍口朱浍讹作决,赵同,戴改。会贞按:俗谓灌水为浍水,故此复谓之浍口,戴改,是也。非也,斯决、灌之口矣。会贞按:此决水入淮,本决口,灌水入决以入淮,亦可曰灌口,而流俗传呼失实,误灌口为浍口,故郦氏驳之,特正其名曰,斯决、灌之口矣。余往因公至于淮津,会贞按:《北史》本传,孝昌初,梁遣将攻徐州,杨州刺史元法僧于彭城反叛。[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所斩获。未明言到淮南,不知所谓因公至淮津,即此时否?舟车所届,次于决水,访其民宰,与古名全违。脉水寻经,方知决口。朱口讹作水,《笺》曰:宋本作口。赵、戴改云:按上文既以俗谓决口为非,而此又云方知决口,何耶?或恐有脱误。守敬按:赵不知上文决口为浍口之讹,故有此疑。盖灌、浍声相伦,习俗害真耳。守敬按:此申明浍口致误之由,意谓决口即灌口,而灌、浍声近,流俗不觉讹变失真也。
 沘水
沘水出庐江 县西南,霍山东北。朱沘讹作泚,下同。赵改云:《后汉书 光武本纪》,与甄阜、梁邱赐战于沘水。章怀《注》,沘水在今唐州沘阳县南。庐江 县亦有沘水,与此别也。章怀所云唐州沘阳县之沘水,是沘水之误。[按此说非,见《比水》篇。]其云庐江 县亦有沘水,即是水也。道元云沘水或作淠,以沘与淠音同,若 此作泚,相去远矣。篇中泚字,俱当作沘。戴改同。
者,山、水名也。《开山图》 山围绕大山为霍山。朱《笺》曰:《尔雅》,大山宫小山曰霍。郭《注》云,宫谓围绕之。郭景纯曰: 水出焉。守敬按:《尔雅》,霍山为南岳。郭《注》,今在庐江 县西,即天柱山, 水所出也。汉武帝以衡山辽旷,因谶纬皆以霍山为南岳,故移其神于此。《汉志》, 天柱山在南。《江水注》引之,亦云天柱山即霍山。《方舆纪要》,霍山在霍山县南五里。又云, 山在 山县西北二十里,绵 深远,与霍山县接界,即霍山矣。《广雅》云,天柱谓之霍山。今谓之皖公山,皖水出焉。别流曰 水合流入于江。今潜水出潜山县西北山,东南流入皖水,又东南至怀宁县西入江。县即其称矣。守敬按:《汉》、《晋》、《宋》、《齐志》作 ,《续汉》、《后魏志》作 ,二字通。汉县属庐江郡,后汉、魏、晋因,宋为郡治。齐郡徙,县属。梁因,后魏复为郡治。[前汉、晋、宋、齐治,作 。后汉复,
《魏志》作 ,二字古通。]在今霍山县东北三十里。《春秋 昭公二十七年》 因楚丧,围 是也。守敬按:《左传》文, 作潜。杜《注》,楚邑,在庐江六县西南。《地理志》曰沘水出沘山,不言霍山,朱《笺》曰:孙云,按《汉志》沘山,沘水所出,北至寿春,入芍陂。师古曰,沘音比,又音布几反。沘,字或作淠。守敬按:《說文》之 水,或以為 之省,但在丹陽,不在廬江,蓋別一水也。《宋书 长沙王道怜传》,芍陂有旧沟,引 水入陂。《通鉴》唐干宁四年,汴葛从周奔还,扬行密等追之,及于淠水。《寰宇记》 水源出多智山。今淠河出霍山县南, 山县西北境山。
淠水又东北径博安县,朱脱淠字,戴、赵增。守敬按:县见《泄水》篇。泄水出焉。守敬按:《泄水》篇见后。
东北过六县东,会贞按:前汉之六县,后汉改六安,据《吴志 孙权传》嘉禾六年,遣卫将军全琮袭六安,当魏景初元年。《朱异传》魏庐江太守文钦营住六安,在魏正始中。是魏仍称六安。《经》作于魏时,当作六安县,而作六县,盖传抄脱安字也。又《注》作径县故城西,与《经》作东不相应,而《注》不辨《经》之误,知《经》本作西也。
淠水东北,右会 鼓川水,水出东南 鼓川,朱脱鼓字,戴、赵增。会贞按:当作水出东南 鼓山《隋志》开化有蹋鼓山,蹋、 通。山当在今六安州东南。西北流左注 水。会贞按:水当在
今六安州南。
淠水又西北径马亭城西,朱作马享,《笺》曰:宋本作马亨。戴、赵改亨。守敬按:非也。《后汉书 丁鸿传》,元和三年,徙封马亭乡侯。章怀《注》引《东观记》,以庐江郡为六安国,所以徙封为马亭侯,是此当作马亭无疑,今订。在今六安州北。又西北径六安县故城西,守敬按:《史记 项羽本纪》,立黥布为九江王,都六。又《布传》,六人。故顾祖禹、高士奇并云,秦置六县,汉为六安国治,后汉改曰六安,属庐江郡,魏初属庐江,后为郡治。晋复曰六,郡徙,县属。宋废。在今六安州北十三里。县故皋陶国也。守敬按:《汉志》六,故国,皋繇后,偃姓,为楚所灭。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守敬按:《史记 夏本纪》,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后汉书 张衡传 注》引《帝王世纪》,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今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冢也。守敬按:《史记 夏本纪 集解》引《皇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