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火寻柱』,说郛四引同。真意堂本作『有火入地柱寻柱』。续僧传、释教录作『人地剎柱』。周年犹有说郛作存。烟气。其年五月中,有人从象(东莱)郡太平御览六百五十八引作东莱郡。续僧传、释教录皆作东莱郡。北齐书二神武纪亦作东莱。张合校云:『案隋、唐有象县,唐、宋有象州,从来未有象郡。』按秦有象郡,汉武帝改为日南郡,见汉书地理志。又通典一百八十四:『隋平陈,置象州,因象山为名,炀帝废入始安郡。大唐复置象州,或为象郡。』注云:『秦之象郡今合浦郡是也。非今象郡。』是秦与唐时皆有象郡,不可谓从来未有,张氏失考。但考唐之象郡,建置在衒之书后,又其地在今广西省象县,离海甚远,与此不符,可以勿论。若秦之象郡,在今广西省南境与越南北部。地虽近海,然按之史实,殊多不合。南北朝时无仍称其地作象郡者,一也。其地僻处南朝之极南隅,与魏又国禁所限,商旅往来,虽有亦极稀,二也。秦郡地去洛阳辽远,况又国境隔阂;以古代交通言之,非经年累月不达。今浮图焚在二月,而五月中有人自其地来言,计时不过三月,若信是秦郡地,决无如是之速,三也。由此可知象字必误。再考东莱郡在后魏时属光州,见魏书地形志,即今山东省胶州半岛之掖县。其地濒海,古航海出入之要道,距洛阳非遥。核以此文所言,毫无不合,则续僧传等书作东莱,是也。又按道宣释迦方志通局篇言永宁浮图后为天震『有人东海,亦见其相』。不云南海,而言东海,象郡为东莱之误,更得一证。今从之。余详注。来,云:『见浮图于海中,光明照耀,俨然如太平御览引作若。新,海上之民咸皆见之。俄然雾起,浮图遂隐〔一六八〕。』至七月中,平阳王〔一六九〕为侍中斛斯椿〔一七0〕所使,照旷阁本作逼。续僧传、释教录作挟。奔于长安〔一七一〕。十月而京师迁邺〔一七二〕。

   注 释

〔一〕 魏肃宗孝明帝(元诩)第一年号(五一六——五一八)。

〔二〕 胡太后,魏孝明帝(元诩)母,魏书十三有传。

〔三〕 三国志魏志三明帝纪裴注引魏略:『是年(即青龙三年)起太极诸殿,……如汉西京之制。筑阊阖诸门,阙外罘罳。』水经谷水注:『阳渠水……又南径通门、掖门西,又南流东转径阊阖门南,魏明帝……改雉门为阊阖门。』

〔四〕 元河南志三:『太尉府在阊阖南,永宁寺东,西对永康里,即旧铜驼街。』

〔五〕 魏书一百十四释老志:『先是立监福曹,又改为昭玄,备有官属以断僧务。……世宗即位,永平元年秋,诏曰:缁素既殊,法律亦异。……自今已后,众僧犯杀人已上者,仍依俗断。其余犯悉付昭玄,以内律僧制之。』

〔六〕 水经谷水注:『阳渠水又枝分夹路,南出径太尉、司徒两坊间,谓之铜驼街。』

〔七〕 魏书九肃宗纪:正光元年『诏曰:……有司可豫缮国学,图饰圣贤,置官简牲,择吉备礼。』二年『三月庚午,帝幸国子学,祠孔子,以颜渊配。』此处所举之颜渊问仁、子路问政,当是国学内壁画,与武梁祠堂相仿。问仁故事见论语颜渊篇,问政见子路篇。

〔八〕 魏书一百十三宫氏志有将作大匠,初在从第二品下;太和二十三年(四九九)改在从第三品。曹即曹省。

〔九〕 水经谷水注:『渠水又西历庙、社之间。』社即是太社。又『谷水又南径西明门,……门左枝渠东派入城径太社前,又东径太庙南。』

〔一0〕陆机洛阳记:『冰室在宣阳门内,常有冰,天子用赐王宫众官。』(元河南志二引)水经谷水注:『洛阳诸宫名曰:南宫有謻台、临照台。东京赋曰:其南则有謻门、曲榭,邪阻城洫。注:謻门,冰室门也。……謻门即宣阳门也,门内有宣阳冰室,……旧在宣阳门内,故得是名。门既拥塞,冰室又罢。』按凌阴里在宣阳门内,当即郦道元所谓宣阳冰室。四朝谓后汉、魏、晋及后魏。周延年注谓:『
四朝谓魏迁洛以后,孝文、宣武、孝明、孝庄四帝之朝,』并无左证,且此时孝庄尚未即位,其说非。

〔一一〕浮图即塔,梵名窣堵波。大唐西域记一:『窣堵波,所谓浮图也。』魏书一百十四释老志:『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

〔一二〕剎即表剎,见首篇序注。

〔一三〕永宁寺浮图初建在代都平城。魏书一百十四释老志:『天安二年……其岁高祖诞载,于时起永宁寺(广弘明集二载此文作皇兴元年,高祖孝武诞载,于桓安北台起永宁寺),构七级佛图,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后为火所焚。又六十七崔光传:『皇兴中,青州七级,亦号崇壮,夜为上火所焚。』魏迁都后,灵太后又在洛阳兴建,更突过前制。释老志:『肃宗熙平中,于城内太社西起永宁寺,灵太后亲率百寮表基立剎。佛图九层高四十余丈。其诸费用不可胜计。』又灵皇后胡氏传:『寻幸永宁寺,亲建剎于九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