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城南记  宋 张礼

  元祐改元,季春戊申,明微、茂中同出京兆之东南门。

  张注曰:唐皇城之安上门也。至德二载,改为先天门,寻复旧。肃宗以禄山国仇,恶闻其姓,京兆坊里有安字者,率易之。

  续注曰:《志?总序》云:唐开元元年,改雍州为京兆府,以京城为西京;天祐元年,昭宗东迁,降为佑国军;梁开平元年,改府曰大安,越二年,改军曰永子;后唐同光元年,复为西京;晋天福元年,改军曰晋昌;汉乾祐元年,改军曰永兴,其府名皆仍旧,有宋因之。故其南北相值之街亦曰安上。

  历兴道、务本二坊。

  张注曰:兴道坊在安上门街之西,景龙三年,改瑶林坊。务本坊在安上门街之东,与兴道坊相对,景龙二年,改玉楼坊。景云元年,并复旧。二坊之地,今为京兆东西门外之草市,余为民田。

  自务本西门,入圣容院,观荐福寺塔。

  张注曰:圣容院盖唐荐福寺之院也,今为二寺,寺之浮图今正谓之荐福寺塔,尚存焉。其寺文明元年立,谓之大献佛寺,天授元年改为荐福寺,景龙中,宫人率出钱,起塔十五层。

  续注曰:贞祐乙亥岁,塔之缠腰尚存,辛卯迁徙,废荡殆尽,惟砖塔在焉。

  南行至永乐坊。

  张注曰:即横冈之第五爻也,今谓之草场坡,古场存焉。隋宇文恺,城大兴,以城中有六大冈,东西横亘象乾之六爻。故于九二置宫室,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置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大兴善寺以镇之。玄都观在崇业坊,大兴善寺在靖善坊,其冈与永乐坊东西相直。《长安志》云:坊东有裴对滑。度欲入朝,有张权舆上疏云:“度名应图谶,宅据冈原。”盖尝有人与度作谶云:非衣小儿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驱逐。言度曾讨淮西平吴元济;宅据冈原,与兴善、玄都相连故也。

  东南至慈恩寺,少迟登塔,观唐人留题。

  张注曰:寺本隋无漏寺,贞观二十一年,高宗在春宫,为文德皇后立为慈恩寺。永徽三年,沙门玄奘起塔,初惟五层,砖表土心,效西域窣堵波,即袁宏《汉记》所谓浮图祠也。长安中摧倒,天后及王公施钱,重加营建,至十层。其云雁塔者,《天竺记》达嚫国有迦叶佛迦蓝,穿石山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盖此意也。《嘉话录》谓张莒及进士第,闲行慈恩寺,因书同年姓名于塔壁,后以为故事。按:唐《登科记》有张台,无张莒。台于大中十三年崔铏下及第,冯氏引之以为自台始,若以为张莒,则台诗已有题名之说焉。塔自兵火之余,止存七层,长兴中,西京留守安重霸再修之,判官王仁裕为之记。长安士庶,每岁春时,游者道路相属,熙宁中,富民康生遗火,经宵不灭,而游人自此衰矣。塔既经焚,涂圬皆剥,而砖始露焉,唐人墨迹于是毕见,今孟郊、舒元舆之类尚存,至其它不闻于后世者,盖不可胜数也。

  续注曰:正大迁徙,寺宇废毁殆尽,惟一塔俨然。塔之东西两龛,唐褚遂良所书《圣教序》,及《唐人题名记》碑刻存焉。西南一里许,有西平郡王李公晟先庙碑,工部侍郎张或撰,司业韩秀弼八分书,字画历历可读。

  倚塔下瞰曲江宫殿,乐游燕喜之地,皆为野草,不觉有黍离麦秀之感。

  张注曰:江以水流屈曲,故谓之曲江,其深处下不见底。司马相如赋曰“临曲江之隑洲”,盖其地也。《剧谈》曰:曲江本秦隑洲,唐开元中疏凿为胜境。江故有泉,俗谓之汉武泉,又引黄渠之水以涨之。泉在江之西,旱而祷雨有应,今为滨江农家湮塞,然春秋积雨,池中犹有水焉。黄渠水出义谷,北上少陵原西北流,经三像寺(鲍陂之东北,今有亭子头,故巡渠亭子也),北流入鲍陂。鲍陂隋改曰杜陂,以其近杜陵也。自鲍陂西北流,穿蓬莱山注之曲江,由西北岸直西流,经慈恩寺而西。欧阳詹《曲江记》其略曰:兹地循原北峙,回冈旁转,圆环四匝,中成坎窞,窙窌港洞,生泉翕源。东西三里而遥,南北三里而近。崇山浚川,钩结盘护,不南不北,湛然中停。荡恶含和,厚生蠲疾,涵虚抱景,气象澄鲜,涤虑延欢,栖神育灵。观此可得其概矣。唐进士新及第者,往往泛舟游宴于此。文宗时,曲江宫殿废十之九,帝因诵杜甫《哀江南》之诗,慨然有意复升平故事。太和九年,发左右神策军三千人疏浚,修紫云楼、彩霞亭,仍敕诸司有力建亭馆者,官给闲地,任营造焉,今遗址尚多存者。江水虽涸,故道可因,若自甫张村引黄渠水,经鲍陂以注曲江,则江景可复其旧。不然,疏其已塞之泉,渟潴岁月亦可观矣。乐游原亦曰园,在曲江之北,即秦宜春苑也,汉宣帝起乐游庙,因以为名。在唐京城内,每岁晦曰上巳重九,士女咸此登赏祓禊。乐游之南,曲江之北,新昌坊有青龙寺,北枕高原,前对南山,为登眺之绝胜,贾岛所谓“行坐见南山”是也。

  出寺,涉黄渠,上杏园望芙蓉园。西行,过杜祁公家庙。

  张注曰:杏园与慈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