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重下里,五代周建。
  凤山寺 在霍口。唐建。
  信安寺 在拜井里吕洞,唐建。
  白塔寺 在铁嶂山下。宋开宝二年建,今毁。
  西溪庵 在县治南。国朝景泰三年重建。其地溪水清諹,林木繁茂。
  洞宫天庆观 在县东北。唐天宝七载建。有八仙亭、普贤堂,在登高山下。
  永福县
  方广寺 在保安里方广岩下。五代汉乾祐二年建,后毁,国朝永乐十四年重建。
  重光寺 在县南开平里。唐大中二年建,宋宣和二年改为神霄宫,建炎元年后为寺,有放生池、罗汉阁。国朝隆庆三年重建。
  能仁寺 在县西南旧保德里。群峰峭拔,寺介其中。五代唐天祐二年建。初名寄林,僧无爽结庐于此。清泰二年更名瑞峰,宋政和中更今名。有放生池。
  极乐岩寺 在县东北十五里。宋大中祥符二年建,国朝隆庆间重建。
  [HT]名山寺 在二十都高盖山之下。唐文德元年建,五代唐天成中赐今额,有东西二石室。有祠。
  上林寺 在一都。
  方壶寺 在二十一都。
  枕烟寺 在县东八十里,唐永徽元年建。
  越峰院 在开平里。宋开宝元年建。有玩芳亭。邑令黄子理书匾并为记。[HT6SS]宋吴栻诗:“野僧迎客咲开关,更拂残碑藓字斑。徐姓仙归空碧洞,汉封王去漫青山。影来秋月林子缺,声淹春风水一湾。焙茗满瓯须强啜,过桥车马便人间。”
  龙泉寺 在县东南六十里。唐咸通十年建,今废。
  云际院 在待旦里。唐大中五年建,有苏老亭,今废。宋庆历间,提刑苏舜元常游此,因名。
  玉清观 在县东。旧名东岳庙,宋瑞平元年更今名。
  福清县
  圣迹寺 在县北隅。五代唐天成五年建,国朝弘治间重修。有灵源洞、放生池。
  瑞岩寺 在新安里。宋宣和四年建,国朝洪武二十三年重建。元陈英诗:“草径通幽僻,禅房隐寂寥,开窗山色入,欹枕树声饶。栏竹藏春雨,林花落晚囗。余生不谐世,应欲寄渔樵。”
  灵石寺 在清源里。唐大中四年建。先是武宗时,僧元修始庵于此,诵七俱胝咒治疾祟,后深入岩谷中,人以为遁去矣。有蔬甲泛流而下,乃沿源访而得之。再往则庐已虚,盖避会昌禁也。宣宗时出,诣阙贡金买山,始创精舍,名翠石院,至是赐灵石俱胝院额。宋天圣初重修。有仙人碑、蟠桃坞等十胜。宋许囗囗囗:“自香城北沿囗囗里西渡小桥,入长道,又西入蟠桃坞,十步,有石屏,因为榭,榭之西有囗囗,亭次有囗光、素波二台。数十步,有松偃盖。西有囗花室。又西有放鹤、待月二楼。囗高囗亭白莲社,乃至塔院,中有胡僧。僧自西域来,有神术。至今鸟雀不栖。
  黄蘗寺 在县西南清远里。沙门正干从六祖得其传,唐贞元五年建院,名般若堂,德宗赐名“建福禅寺”,国朝重建。
  安福寺 在清远里。唐大中间建,宋嘉祐间重建,有熟梅轩。宋林希逸诗:“梅子黄时四月秋,小轩流水最清幽。山僧坐对禅囗熟,不准眉头一点愁。”
  天竺寺 在方兴里。唐咸通间建,相传仙人汲泉碾茶处。
  敛石寺 在敛石山。唐建,国朝隆庆间重建。
  应峰寺 在清源里。唐大中间建。
  天王寺 在县北遵义里。梁大通二年建,初名法建,唐咸通二年赐今额。
  延庆寺 在新安里。五代唐长兴间建,初名灵曜,宋天圣中赐今额。山泉甘冽,所产茶异常品。
  嘉福寺 在化北里。宋建。
  福兴寺 在化南里。宋庆历四年建,国朝洪武二年重建。
  灵隐寺 在龙仁寺。宋政和五年建,有不溢泉、平步台、小龙潭、海月庵。
  重兴寺 在县西南光贤里,五代周显德二年建。初为庵,名大悲。至是拓之,乃更今名。旁有石高峰、石马泉。
  新兴寺 在光贤里。宋太平兴国中建。本崇福院旧址,翁仁凯庐墓之所。
  瑞峰寺 在海口城东北龙山之巅。有石浮屠七级,可观海日。
  福山寺 在新丰里。唐时建。郑侠读书处也。(以上三寺俱废。)
  玉峰道院 在县治西塘边。元至正二十五年建,国朝永乐八年重修。
  [HT]福真观 在海口城。宋元祐七年建,政和二年赐额。中有丹井,为道士林知源修炼处。
  永南观 一名朝元观,在新丰里。
  灵宝观 在石竺山。
  论曰:自关尹之言授,而竺乾之说兴,于是羽客缁流,梵刹霄宫,遍于宇内,甚且与儒教鼎立为三。昔韩退之辟二氏,至欲火其书而庐其居,说者以为其功有若障川回澜然。奈何后之人惑于五戒九还,更推波以助之也。惟是尘韁既解,氛垢都消,浮生之半日初闲,明月之中庭不扃,崆峒可问,色相皆空,斯亦幽人之所息机,哲士之所寄迹也。游而不有,化而不留,明先王之道以道之,则彼异端者,禹隹照丽天,而爝火息矣。

 杂事志四
  时 事
  

  唐
  大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