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岚山。嘉靖时,倭数屯泊。国朝郑成功伪镇朱天贵据此,适中平潭汛,设总兵一员、游击二员、守备二员、千总四员、把总八员,驻札官兵。设炮台,战船二十二。东至龙峰头五里,西系内港,南至夯尾汛二十五里,东南至观音澳二十里,西南至娘宫汛三十里,北至盐埕汛四十里,西北至苏澳汛三十里。上下山编为十二甲,上六甲属左营,下六甲属右营。港内系浅水,两营抛泊船只,潮退搁浅。水汛自竹屿起,北至磁澳,与闽安汛交界。西北沿边至菜子屿,与金门汛交界,属右营。平潭至海口水程二十里,洋中有大练、小练、鼓屿、钟门、东庠、小庠、大姨、草屿、东甲、西甲等屿。《方舆纪要》:“海坛山盘踞耸峙,迥出海上。故元时民户尝满四万多,以鱼为业。中有西湖,相传尝产龙驹。湖之东众山环亘,不可胜纪。外隔小琉球,三昼夜内通海口,至县仅一潮。中间以村名者,百有余处。陂湖潭澳,不一而足,其著者,曰葫芦澳,多鱼;碧沙洋,产人参。其百花砦、钟门三镇,街衢阛阓,景物繁多。真海表名区也。国初,遣江夏侯视海防倭,寻以卫弁李彝欺妄,诏虚其地,惟以小埕水砦官兵汛守。隆庆初,始添设海坛游兵。万历中,复命增设水砦,与兴化府南日砦相形援,后复废弛。又海中旧有三山之目,澎湖其一,东则海坛,西则南澳,皆并为险要。守海坛则桐山、流江之备益固,而可以增浙江之形势。守南澳则铜山、元钟之卫益坚,而可以厚广东之藩离。此三山者,诚天设之险,可或弃以资敌欤?”
  盐埕澳汛 兼防钟门,属海坛。置战船二,拨千把总一员巡防。系浅水,南风可泊船取水。陆路至平潭四十里,水程八十里。
  大练、小练二山 系孤屿,南北要冲。商船多会于此。《闽都记》:“居民环集辐至。洪武初,与海坛同徙内地,设烟墩了望,属盐埕汛。水程至平潭六十里,至盐埕三十里。”《方舆纪要》:“大小练二山,对峙如门,相去仅十里许。无风,逾月不能渡云。”
  青湾汛 临海小澳,属盐埕汛,非湾泊避风处。安兵查验本澳采捕小船。陆路至平潭三十里,水程九十里。
  溪口汛 临海澳口,属盐埕汛,非湾泊避风处。东北系外洋,君山顶设烟墩了望。陆路至平潭二十五里,水程九十里。
  流水、长江二汛 临海小澳,属盐埕,非湾泊避风处。陆路至平潭二十里,水途九十里,安兵查验小船出入。
  东庠汛 系孤岛,周二十里。《福清县志》:“村落稠密,属盐埕汛,非湾泊避风处,设烟墩了望,稽查小船。水程至流水四十里,至平潭六十里。东北系大海,数百里外,鸡笼、淡水界。”
  大姨山 《名胜志》:“每风色晴定,极东晓望,有如空青微露水面,为小琉球国。望见则三日内有怒风。其水深碧,东流不返。莎蔓如组,柁不容转。必刳木为盂,乃能旋开浮莎以济。遇风漂至其国者,以藤贯其足,令耕作,故此山最忌夜火,恐其国人望之来也。是为东角洋,盖岐海之穷徼矣。”
  苏 澳 临海澳口,属盐埕汛。内系浅水,潮退搁坞,南北风俱可湾泊取水。《方舆纪要》:“西抵钟门五里,亦曰钟山屿。近屿石高二丈,状如媪。东南瞰石方二十丈,其中有泉屿潮侯应,取水者集焉。亦船舶之都会也。半潮抵磁澳。陆路至平潭三十里,水程六十里,西至镇东九十里,设税渡二,安兵查验渡船往来。”
  观音澳 连海坛山,置战船一,拨千把总一员巡防,山顶设烟墩了望。洋面外接牛山。外洋中有吉兆、糖屿。本澳深水,北风可泊船。陆路至平潭二十里,水程一百二十里。
  夯尾汛 属观音澳,置战船一,拨千把总一员巡防。山顶并跨海汛,俱设烟墩了望。本澳是深水,北风可泊船,陆路至观音澳二十里,至平潭二十五里,水程一百里。
  安海澳 属观音澳。潮满北风可抛泊船只;潮退,搁浅。陆路至平潭二十里,水程七十里。又火烧港港内,南北风俱可湾泊。
  娘宫汛 属观音澳汛,置战船一,拨千把总一员巡防,山顶设烟墩了望。澳系是深水,北风可泊船。陆路至平潭三十里,水程六十里。
  罗头角汛 左右营派拨目兵了望,稽查船只。
  草 屿 系孤岛。周二十里,与万安汛对峙,属观音澳汛。船可寄碇,水程至平潭七十里。
    风 信
  《航海风信引》:“清明以后,南风为常。霜降以后,北风为正。南风壮而顺,北风烈而严。南风时发时息,恐风不胜帆,故舟以小为稳。北风一发难止,恐帆不胜风,故舟以大为稳。海中之飓,四时皆发,夏秋为多。所视气如虹、如雾,有风无雨,名为飓。夏至后,有北风,必有台。当作灾。信风起,而雨随之。越三四日,台即倏来。少则一昼夜,多则三日。或自南转北,或自北转南,必侯西风,其台始定,然后行舟。土人谓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台甚于飓,飓急于台。舟在洋中遇飓可支,台则难受。盖台风散,而飓风聚也。”《广东新语》:“飓风起自东北者,必自北而西。自西北者,必自北而东。而俱至南乃息,谓之回南,凡二昼夜乃息。若不落西,不回南,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