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山谦之纂,近人叶昌炽辑佚。《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宋山谦之《南徐州记》二卷,今仅见辑本,昌炽又补辑一条。仍不可窥见其全书体例,“侨置”志书,见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者,而今无一流传,惟见《汉唐地理书抄》收有辑本而已。东晋侨置徐州于京口,称曰南徐州,南朝因之,至隋而废;京口,今镇江之古名也。侨置之制,始于东晋,亦称侨立。《晋书·地理志》曰:“自中原离乱,遗黎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隋书·食货志》曰:“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故侨置之州郡县志书,辑本往往上加侨置或侨立二字。昌炽补辑此书虽仅一条,录自《草堂诗笺》卷八,文曰:“京口《禹贡》北江也。春秋兮朔辄,有大涛至激,赤岸尤更迅猛。“案此段六朝人文气,意似以侨人按置于江岸也。

  丹徒县志四卷明万历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李东纂修,何世学增纂。东字震卿,陕西人,正德十三年任丹徒知县。世学浙江萧山县人,隆庆二年进士,授任丹徒知县。丹徒为秦会稽郡属邑,后汉属吴郡,孙吴时名京口,南朝置南徐州于此。隋唐置润州,唐设江浙西道于此,军号镇海。宋改置镇江府,以丹徒为郭县,元、明以来丹徒为镇江一邑。如《南徐州记》《京口记》《丹徒大观》《祥符图经》诸书,均记丹徒之事,而实涉及今镇江地。邑志为李东首创;邑举人杨宛,诸生潘浩、毛文汇纂成。隆庆时世学又据其原书,复为增辑正德十四年后之事。按是编刻成于万历间,崇祯七年知县张文光,据其原版又增刻选举题名。观其体裁义例,虽谨严有度,而不免太简。博综前事,引证虽多,而未注出处书名,无从核考,未尽典雅焉。

  丹阳县志二十二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邹廷模修,荆泽永纂。廷模丹阳知县,事迹未详。泽永字芷兮,丹阳县人,康熙顺天庚子科举人。丹阳邑志,肇于明正德间,隆庆间重修。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吴之彦又修志二十卷,刻至第十二卷乡贤而止,未成全书。丹阳汉称曲阿,自宋以来为镇江府辖县。邑有运河之利及练湖之胜,前志于练湖漕渠,无不深致意于水利之所赖也。廷模之修此志,尝参及正德、隆庆诸志,成书二十二卷,列为三十四门。其以练湖河渠二项,关系国计民生,特将浚湖畜水济漕诸策编为一卷,附列于山川志后。以水利概括一门,亦从简易见。以职官自汉至今,若遗逸之士履历莫考者,宁缺不书,为求核实。故其书记载往事,皆翔实可据,体例亦慎严有度,以求邑乘重核实之义,为其修志之私衷也。

  溧阳县志十四卷清康熙六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清徐一经纂修。一经字履常,江陵人,举人,康熙三年任溧阳知县,五年擢中书舍人,以修志事请留,八年去任,官至御史。溧阳为县始于汉,累经分合升降;自清雍正八年始自江宁府割隶镇江。宋乾道间赵廓夫始为之记,明弘治邑令符观,万历邑令帅兰先后为之志,皆有刻本;天启之志,则纂成而未梓。按是编成于康熙丁未,有吴颖序渭:“予举所藏前侯符、帅二公之志,并乡先生狄公《野志》共三帙,及予自辑《闾史》。合而是正于公(徐一经),公则于制治之暇,采撷成编。”按《野志》即狄斯彬所撰《六居野志》,吴颖《闾史》成于顺治时。一经此志增益《闾史》纂成,而未自订体例。以溧阳事迹征之,其建置沿革不考正史,而每括述偏记。又如古之令长,自吴浚操至齐乐预凡十余人,皆见于史传而不为题名,此疏漏之大者也。梁溧阳公主嫁侯景之事,不载人物而散述杂录。按一经之为此志,不过稍易《闾史》体貌,袭以为自得之书耳。

  金坛县志十六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郭毓秀纂修。毓秀耀州人,举人,康熙二十年任金坛知县。按本志沿革,金坛秦时属曲阿县,隋开皇十五年析曲阿地,置金山府,旋降为县;唐武后时更名金坛,属闰州。宋改闰州为镇江府,县仍隶焉,元、明、清仍之。邑志源流,据本志所载旧序,邑志始于明正德丙子知县刘天和,万历庚辰知县刘美重修。是编继万历《刘志》而作,书凡十六卷,分舆地、赋役、职官、典礼、学校、选举、人物、艺文、杂志九门。按其序例所言,体裁仍沿旧志。如典礼、人物、杂志引用旧志原文,金坛明志今多不传,以此犹可得见其仿佛也。《金坛县志》今保存者,以此志为最旧,亦是幸存之书耳。

  山阳县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清道光二十四年玉石山房赵锦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金秉祚纂修。秉祚当阳人,山阳县知县。山阳为淮安府郭县,张鸿烈纂有县志,此志经丁一寿、周龙官等据《张志》重辑,刊成于乾隆十四年,刊本中多讹脱。此本为汪纯清对刊本校正并为之跋,卷首多上谕一篇。其编次首列上谕、御诗文,次沿革表、秩官表、建置志、疆域志、学校志、民赋志、军政志、河防志、漕运志、盐法志、榷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