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杨君得芝圃杜公手抄,即欲编辑成书,会奉诏去,不果行,濠上蒋君踵而成之,此当代扶志之始也。嗣是三韩高公修于康熙之甲寅,西湖屠公修于康熙之庚申,山阴缪公修于康熙之癸酉,前后相去,未及一纪,其间无大兴革,扶之志似可以无修也。”其序所言扶志始末,概略不详,但据道光《扶沟县志》所录旧志修纂姓氏表载:“成化中邑人赠户部主事杜璿,及陕西兵备副使邑人严宪创修,万历中邑人兵部员外郎何出图再修,清顺治九年知县杨在陛三修,康熙十三年知县高锡爵四修,十九年知县屠又良五修,三十二年知县缪君晋六修,三十八年知县赵如桓七修,乾隆十年知县周纪八修,二十九年知县董丰垣九修。”此外又有道光十二年知县王德瑛,光绪十九年知县熊灿所修二志,考其刻本只有杜、何、杨、赵、董、王、熊七志,今《赵志》以前皆佚,此书乃为扶志最古之本也。

  归德府志十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宋国荣纂修。国荣字君用,辽阳人,顺治十二年任归德知府。归德明初为州,嘉靖二十四年升府,又二十年知府李嵩始创府志,嵩以文名海内,所为志颇得史例。此志乃遵其书体例,定为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祠祀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艺文志、杂志十类。定例赞论,为国荣自裁,分门采辑,有郡人羊琦、李目等;广征博稽,详覆考证,有胜李嵩之志焉。其叙沿革谓:“归德古名商丘,秦置砀郡,汉改为梁国;后魏置梁郡,后周改曰梁州,隋改为雎阳郡。五代梁置宣武军,后唐改为归德,宋以归德为应天府,号南京,治于宋城,领县六。靖康金人入京,建炎元年又改为归德府;元仍之,明初为州,后升为府,清因之,领宁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雎州、考城、柘城,一州,七县。”古迹篇,纪郡多丘冈,商丘在府城西南三里,高百尺,说者谓丘之精气上应列星,故亦称阏台。楚丘在府城北四十里,即古戎州。谷丘在府城南四十里,春秋桓公会宋公燕人于谷丘即此。黍丘哀公七年筑,涝丘在府城北十里。青冈在府城南十八里。杏冈在府城西南五十里。归德之丘冈,因与古史往事攸关,亦有以人力所建者,故此志以列入古迹,自有其义也。

  夏邑县志八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郑相修,黄虎臣纂。相字廷佐,南直隶广德人,贡生,嘉靖二十三年任夏邑知县。虎臣广西桂平县人,举人,嘉靖二十三年任夏邑县教谕。此志为虎臣纂成于嘉靖二十四年,卷前有归德府知府李念序,及后任知府蔡汝南序。阮元《天一阁书目》误为李念所修。按念序有云:“是编夏邑令郑相及若师黄虎臣,集其邑之博洽士撰成。”念序言作者甚明,不知元何以误焉。此志体例,分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学校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八类,体裁未去陈俗。据地理志沿革谓:“夏邑春秋时宋之下邑,砀、谯之区也。于汉始置县。宋为畿辅地,元为府之首邑。”按夏邑明初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升归德州为府,以夏邑隶之。本志叙沿革则疏略未详,但据《方舆纪要》谓金始改名夏邑,《明史·地理志》谓明初改名夏邑。此志修时,夏邑尚属开封。修志时征材未广,考据不详,书中多所误缺,体裁亦未臻完善,均不如后修县志之详尽,惟其版本,为今存夏志最古之书,故著录之。

  彰德府志八卷明嘉靖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崔铣纂。铣字子钟,一字仲凫,学者称后渠先生,安阳县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尝校修《敬皇实录》,嘉靖时又修《武庙实录》,充经筵讲官十余年,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著述有《松窗寤言》《中庸凡》《大学全文》《政议士翼》《读易余言》,又删定《二程遗书》《中说考》《晦庵文抄》等书。按沿革,自金始升相州为彰德府,元改为路,明复为府,属河南布政司,领州一、县六,为安阳、汤阴、临漳、林县、磁州、武安、涉县。此志为府志始创,据崔铣序谓;“得宋本《相台志》十二卷,元《续志》十卷,铣以宋志事,且元以下无闻者,乃作九志,凡八卷。”九志,一曰地理、二日建置,三曰田赋、四曰祠祀、五曰官师、六曰人物、七曰选举、八曰艺文、九曰杂志。此志纂成于正德末,刊成于嘉靖初元,万历辛巳郭朴又为《续志》三卷。按此志后世推重其编例,咸谓极盛难继。徐元文《日下旧闻考》尝引征此志,称其辞义极佳。《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谨严,谓为康氏《武功志》之流焉。兹按其编例,首列地理志,凡古今沿革、疆域、城池、山川、古迹悉以括之,大干立而体裁备矣。又以河渠闸堰水利之务,皆统于山川一目,山川与水利攸关,故不另列水利一目,以少重复,此亦慎严核实之道。但其书落笔,不免过于谨慎,如避先辈讳,不书姓氏,于名宦乡贤两祠皆避之,使后世何以能知所祠祀何人也,实非史例。

  安阳县志十卷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马国桢纂修。国桢字贞庵,奉天辽阳人,监生,康熙二十九年任安阳知县。此志国桢奉巡抚阎兴邦命所修,安阳自后周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