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州,中甸、维西二县,凡二州三县。郡以丽江得名,即今云南境之金沙江,古称丽水,有丽江井盐场,在丽江县境。

  丽江府志稿十卷清光绪二十一年修,稿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清冒沅纂修。沅江苏如臯人,光绪二十一年任丽江知府。丽江郡志,自管学宣修《志略》二卷,其后百四十四年光绪甲午,会稽陈宗海来权府事,延李福宝编纂府志,未讫成,而宗海调普洱,乙未沅任知府,续辑成书。其书全编分天文、地理、建置、食货、学校、祠祀、武备、秩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十二门,子目五十有四。卷帙超管学宣《志略》数倍,丽江文献从此详备足征矣。未见刻本,此稿旧为武进盛宣怀收藏。

  中甸县志稿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十八年修,稿本(云南省图书馆藏)

  近人段绶滋纂修。绶滋剑州人,民国二十六年任中甸县县长。按中甸有志,创修于清光绪七年张翼夔纂《新修中甸厅志书》三卷;绶滋依其志稿重修,开纂于民国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始成,亦未付印。当时助采辑者,有土守备刘恩、陈延平,区长孙珩,土千总松耀奎、杨汉钦等。此志体裁颇为简洽,创例维新,摭罗今古事物,尽入无邆。全编分为五卷,卷首总纲,卷上自然,卷中政治,卷下社会,卷末杂记。总纲所述:“中甸原名建塘,居于金沙江环抱之间,与西康之里塘、巴塘接壤。元以前本为吐番游牧之地,明季丽江木氏移民渡江屯殖;当时木氏之分布,北通巴塘,西北越阿墩子,西达藏边,伏居、江曲、建塘地面,皆曾归木氏。迄明末清初,藏番以势驱逐木氏,始渐南徙建塘,内附于清。雍正三年改名中甸,初移剑州州判分驻,属鹤庆府管辖,后升为厅,属楚雄府,后又改隶丽江府。民国元年改为县,属腾越道,撤道后,属云南省。”自然述气候、山川、物产诸门,政治述职官、选举、学校、社会诸门,新旧尽载无遗,但无特出之例。惟社会一门,叙宗教及少数民族之语言文字甚详。宗教中甸有喇嘛教,黄教、红教、佛道混合教、回教、巫教、夷教、卯东教等,以黄教为最盛。自清雍正已未西藏达赖五世奏请清廷准其消灭红教,遂建归化寺为黄教会聚之所,全盛时该寺有喇嘛一千二百二十六名。此门纪归化寺,列人事、经济、组织、建筑、佛像、经藏、武力、宗派等细目,全寺每年喇嘛需供给口粮青稞七千九百七十六斗七筒二撮,烧茶三百三十两及酥油等费,折银八十两等琐细事实。其次以夷教为盛,夷教即倮罗教;其教不立寺宇,不供神像,教主曰阿舒洛,译意即汉言老虎,谓其权威如虎。掌教者曰笔摩,译汉言为道士;另一派称曰若严,译汉言为和尚。若严一派,则无经卷,念经咒,师徒以口耳相传。笔摩一派,有《夷经》,首叙其教主九代世系,次言洪荒之初有六天曰、七月亮,无人,有大蛇大蛟,后生大神格阿洛,运神通灭五曰六月,灭大蛇大蛟,然后生人。其余诸教,则以卯东教犹盛,即摩些族之吉教,有摩些文象形字经典。中甸诸族之语言文字,有汉语、回语、藏语、摩些语、倮罗语、力些语、苗语七种。文字有回文、藏文、摩些文、倮罗文四种,摩些文亦称东跋字,为东跋萨拉所造,摩些人今多通用,以东跋经艰深难解,除教徒外莫可解也。此种文字,仅以单字连续成句,无拼音文法。倮罗文有一定母字,但无变音符号及母音子音之拼法,今倮罗人犹通用之。按此志记县境诸族之文化习俗甚详,且对少数民族极示尊意,而无俾视之辞。中甸虽为云南极边之一邑,而民族有六,此志于研究少数民族之学者,极有参考价值。原稿今藏云南图书馆,近来各省市图书馆有传抄本,兹从上海图书馆抄本著录摘要。

  维西见闻纪一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余庆远纂修。庆远字■〈王累〉度,■〈王累〉楚人(湖北随县有溳水)。此记庆远官丽江府通判时所作焉。维西在滇徼外,属丽江通判治理,明时内附,清康熙间为达赖喇嘛所管地,雍正七年设流官于此。按此记记沿革略而不详,又天时、土宇,风俗之类皆不载。定志类四纲,而细目四十有二。一气候,谓近城至阿墩子,地五里气候不同,二道路,分坪、山、石、江四目;三夷人,记种族有六,及黄教、红教;四物器,包括物产用器,分目琐细。又其例言谓:“地峻则视天低,而星辰大,此一异也。夏曰较楚为短,冬日较楚为长,证时宪书所列不谬。维西曰晷较之省会,夏日微长,冬短。地境惟浪沧、金沙江岸有可耕土。维西夷人六种,金沙,浪沧产金,其岸之山产银及铜。”例言非述编例,而所述之事,则为可参考之资料也。

  维西县志四卷民国二十一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李炳臣修,李翰湘纂。炳臣字鸿翼,剑川人,以陆军上校署理维西县事。翰湘维西县人,陆军上校,曾任贵州永从知县。按此志为翰湘与翟鸿钧、秦佳士、刘思恕纂辑,分大事记、天文志、舆地志,职官志、民政志、司法志、财政志、教育志,交通志、农政志、工业志、商务志、物产志、氏族种族、方言志、礼俗志、宗教志、艺文志、金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