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云:“事必征实,言皆有据。”然观其书纪述,犹有不免讹误疏略之处。例如卷二《城堡篇》云:“阿勒楚哈城,城南二里,有金显祖建都故城,俗称白城,有谓五国城者。“光绪间桐城萧穆重印此书,自序尝辨证其说谓:”五国城以地理考之,应在黑龙江城境内,近会宁府,当在吉林喇、宁古墖之间。据乾隆间副都统绰克托筑吉林伯都讷城,得紫檀匣中,藏宋徽宗画鹰一轴,墨迹如新。并得古铜瓷器多端,又有碑碣录徽宗晚年日记,于天会十三年寄迹于此。五国城故址,即今伯都讷城。”并又责萨英额著此书时,上距绰克托筑伯都讷城不过五六十年,而竟无一所闻耶。由此类推之,吉林故事,当详而不能详,当载而未及载者,是编且不知几何矣。按吉林原名吉林乌拉,四字连文,满语吉林谓沿,乌拉谓江,沿江之意焉,其名吉林者,从汉文而省也。长白山在吉林之东南境,为清朝发祥地,清入关后,设昂邦章京于盛京,掌管基本之地。康熙时设将军以统辖之,分隶于各副都统之地,皆有八旗驻防之兵;其制则不同于设有巡抚或布政司者之行省。迄光绪间方设行省,初仍由将军领管,三十三年始裁将军设巡抚,与各行省官制同。

  吉林舆地说略一卷清同治四年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此书不著编纂人姓名,首页书呈册字样,每页盖吉林将军官印,骑缝钤记,是为将军呈报吉林情况之书也。此书不分纲目,叙述当时吉林地域制度。首记省城在盛京东八百四十五里,将军副都统所治焉,即打牲乌拉。次记长白山诸江发源之处,与盛京围场。长白山发源之江,有松花江、佛多霍河、辉法河、苏瓦延河、赫尔苏河、木石河等。又次记宁古塔城在吉林城东八百里,副都统治所,领台卡三十七,村屯二十七。山河所在者,有青沟岭、乌扎库岭、大横山、牡丹江、布泥河、石头河等。又次记珲春城,在吉林城东南一千二百里,协领治所,领卡伦二十二,村屯十二,境内有土们山、密古山、牡丹山、珲春河等。又次记伯都讷城,在吉林城西北五百八十里,副都统与理事同知同治于此,领驿站八,卡伦二,村屯一百六十三。又次记三姓城,在吉林城东北一千二百里,副都统治所,领台卡四十三,村屯七十九,境内有非底河、七里河所发源处。又次记阿勒楚喀城,在吉林城东北四百八十里,副都统治所,领卡伦五,村屯六十四,而无名山大川所在焉。又次记双城堡,在吉林城东北四百八十里,为总管治所,领驿站一,村屯三十一。又次记长春厅,在吉林城西北三百里,理事通判治此,领村屯六十五。此书所记地域,皆是吉林未建省前,疆理制度也。

  东丰县志略不分卷民国初编,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此志未著纂人,考为近人李藕纂。藕字子文,东丰县人,中学教师。按此书为藕创修之《东丰县志初稿》,其后再加考辑,制定体裁,编为《东丰县志》三卷。东丰原为辽宁省之东平县,在昔分属于扈伦、辉发两部,其地长林茂草,群兽攸归;元清时遂置围场为会猎之所,至光绪二十九年始设治,置东平县,民国初改名东丰。旧未有志,藕于教课之余,采摭轶闻,亲自勘察,编成此稿。计有地理、政治、人事、人物诸门,于志例犹缺艺文一门。由于设治较短,文风往昔不盛,著述罕少。但其政治、人事二门,所叙抗官拒马税,诸苛政甚详。

  扶余县志不分卷民国十三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张其军纂。其军字步瀛。按此志编例,分二十章,书前列修志问答十六条,例言十三则,所论修志今议甚富。书中所叙疆域,山川形势,物产,风土人情,文化,靡不必具,且考据甚详。按沿革谓:“扶余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始筑城兴市,名曰新城,设副都统兼理民事。雍正间改置长宁县,乾隆元年废县政设州同巡检,又以办理蒙古军务主事驻之;光绪八年以同知衙门移孤榆树,复归权于副都统兼管其地。民国三年改置扶余县,盖古有扶余族踞此地,因以名焉。

  辽源州志书不分卷清宣统三年修。抄本(辽宁省图书馆藏)

  是编不著纂修人姓氏,无序例,按其编次,分沿革、职官、疆界、城池、衙署、建置、村镇、户口、商务、道路、铁路、营卡所驻、租界、旗官、险要、滨海港岛、盐滩荒地、山川、林矿、航路、田赋、榷税、物产、土性、教育、警察、自治、邮政、文报、电报、风俗、民情、义举、节烈诸门,因事定门,未审编例。按辽源州原为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部左翼中旗、达尔罕王旗,及博多罗噶台亲王旗游牧之地。光绪七年在其地之郑家屯设分防主簿,隶于奉天省昌图府康平县;光绪二十八年改设辽源州,仍属昌图府,民国二年列为二等县,与吉林省双山县合并,改名双辽县,属吉林省。

  辽源县乡土志书不分卷抄本(辽宁图书馆藏)

  是编不著纂修人姓氏。书前有县全境舆图一幅,志类编次,悉与《辽源州志书》同,仅教育、警察增至民国五年。按此志系为奉谘应征之作,以《辽源州志书》稍加增饰而已。

  ○黑龙江

  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