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西北三百十里。唐开元二十六年,鄯州将杜希望拔吐蕃新城,以其地为威戎军,是也。《志》云:城在鄯州星宿川西北三百五十里。又有制胜城,在卫西。天宝十三载置。至德初,与威戎城俱没于吐蕃。

  大岭城在镇西境。旁有大岭谷,吐蕃置城于此。武后长寿末,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于大岭谷。又天宝初,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奏破吐蕃大岭谷,及破其青海营屯,是也。○安人城,亦在卫西。《通典》云:在星宿川西。开元七年,置安人军,属陇右节度使。二十七年,吐蕃寇安人军。二十九年,吐蕃复寇安人军浑崖峰,骑将臧希液破却之。至德后,俱陷于吐蕃。

  乐州城镇东南二百余里。本汉金城郡地。唐属鄯州。后没于吐蕃,为邈川城。宋大中祥符中,吐蕃厮自宗哥城徙居邈川,是也。元符二年,洮西安抚使王赡自河州引兵趣邈川,降之,因置湟州。建中靖国初,荒弃。崇宁二年,收复,仍置湟州及邈川县为倚郭。五年,县废。大观三年,又升为向德军。宣和初,改为乐州。后没于金,州废。○来宾城,在废乐州西南百四十里,南去黄河不过十里。崇宁三年置。《志》云:城西三十里有青丹谷。

  宣威城镇北五十里。唐天宝十三载,置宣威军。后没于吐蕃,谓之牛城,又误为猫牛城。宋元二年,赵元昊攻吐蕃厮猫牛城,又攻青唐宗哥等城,是也。元符二年,收复。崇宁三年,复置宣威城。四年,夏人合羌酋逼宣威城。知鄯州高永年出御之,行三十里,为羌人所执。既而羌众复焚大通河桥以叛,寻讨平之。后废。又仁多泉城,在镇北百七十里。宋政和五年,童贯使刘法、刘仲武合熙秦之师,攻夏仁多泉城,屠之,即此。

  震武城在镇东北。本名古骨龙城。政和五年,童贯遣将刘法出湟州。法败夏人于古骨龙城,因建为震武军。其北即统安城也。宣和元年,夏主弟察哥败刘法于统安城,乘胜攻震武。其城在山峡中,熙河两路不能饷,屡为夏人所困。至是又将陷,察哥曰:勿破此城,留作南朝病块。遂引去。靖康末,复为夏境。又统安城,在震武北,宋与西夏接境处。宣和初,童贯使刘法攻夏统安城,兵败,走至盖朱危,为夏守塞兵所杀。《志》云:其地在湟鄯间。又德通城,亦在震武城北,吐蕃所置,曰瞎令古城。宋政和七年,收复,改为德通城。

  大通城在镇东南,本吐蕃所置达南城也。形势险要,控扼夏境。宋崇宁间,收复湟鄯,于此筑寨把守。《志》云:大通城属乐州。其西六十里有菊花河,东四十里接河州境之通津堡。○绥边城,在镇东北三十里。宋置,番名宗谷城。崇宁三年,进筑,赐名绥边,亦曰绥边寨。其北有乳洛河。又宁西城,在镇西四十里,亦宋置。

  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本吐谷浑国都也。梁大同六年,吐谷浑王夸吕始称可汗,居伏俟城。后周主邕建德五年,遣太子ど伐吐谷浑,至伏俟城而还。隋大业五年,伐吐谷浑。别将刘权出伊吾道,至青海,乘胜追奔至伏俟城。因置西海郡,统县二:曰宣德、曰威定,皆在青海之西。隋乱,废。唐贞观八年,李靖帅诸军讨吐谷浑,次伏俟城。吐谷浑退保大非川,靖击平之。亦谓之伏延城。后为吐蕃所据。

  西海城在青海上。王奔讽卑禾羌献西海地,置西海郡。东汉初,废。永元中,护羌校尉侯霸击灭叛羌,西海及大小榆谷无复羌寇。从俞糜相曹凤言,缮修故西海郡,徙金城西部都尉治之。后复废。晋时为吐谷浑所据。唐永徽以后,吐蕃击吐谷浑而有其地,置青海节度于此。后废。○腊城,在青海西南。唐至德后,吐蕃所置,有腊城节度使,屯戍于此。贞元中,韦皋帅蜀,遣将王有道帅精卒,与东蛮自故州台登北谷,进击吐蕃,破其青海、腊城二节度而还。盖深入掩击也。台登,见四川建昌卫。

  树敦城在卫西曼头山北,吐谷浑旧都也。《志》云:周穆王时,犬戎树居此,因名。西魏末,突厥假道于凉州,以袭吐谷浑。宇文泰使凉州刺史史宁随之,至番禾。吐谷浑觉之,奔南山。史宁曰:树敦、贺真二城,吐谷浑之巢穴也。拔其本根,余众自散。遂与突厥分道趣之。突厥从北道,宁从南道,大破之,与突厥会于青海。唐天宝九载,关西将王难得击吐蕃,克五桥,拔树敦城,即此。番禾,见永昌卫。贺真城、五桥,俱与树敦城相近。○宁头城,在镇西塞外白兰东北。宋元嘉二十二年,后魏主焘遣拓跋那击吐谷浑于白兰。至宁头城,吐谷浑王慕利延拥其部众西渡流沙,是也。白兰,见后西番。

  ○积石山在卫西南百七十里。旧《志》:在龙支县西南九十里。即《禹贡》所云导河自积石者也。今详见名山积石。

  峡口山在卫东南。地极险阻,为湟、鄯往来咽喉地。汉时谓之湟峡。赵充国屯田,奏治湟峡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左右,是也。唐人尝修阁道。宋筑省章城,控制要害。亦名绥远关。

  四望山在卫东百里。湟水经其阳,亦曰四望峡。颜师古曰:山峭夹水曰峡也。汉神爵元年,赵充国击西羌,至金城度河,遣骑侯四望峡中无人,夜引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