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下视白鹿、葛仙诸山,真培也。山之后又有九峰山,山高大,北连茂州境。《志》云:白鹿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亦高秀。

  ○沱江在县南,李冰所导之支流也。自崇宁县流入界,又东径新繁县北。唐武后时,彭州长史刘易从决唐昌沱江,凿川派流合堋口垠岐水,溉九陇唐昌田。宋乾道三年,彭州守臣梁介修复三县一十余堰。灌溉之利,及于邻邦。三县,九陇、永昌、阳也。时彭州领县三。○江,在县东,亦曰弥水,源出九陇山,至阳故县南,合于沱江。

  王村河县北三十里。源出九峰山,经堋口镇,又南至竹鸡河,合白水、黑水、中隋、乾溪、大隋、白鹿七河,注于沱江。常有戍兵哨守,以防茂绵之寇。○鹿耳溪,在县北四十五里,源出县西北曲尺山,东流入新繁县之清白江。又白石沟泉,出县北七十里之小峡山,流入汉州,注金堂峡。今有白石沟巡司,在县北六十里。《志》云:县境有马鸣、麻柳、罗江、济民、石洞、上下舟江,凡十四堰。

  ○静塞关在县西北。《唐志》彭州有静塞关。○三交镇,在县西,唐龙纪初,王建破西川兵于新繁。时陈敬党杨晟军于彭州,惧徙屯三交,即此。

  威戎戍在县西北。《唐志》彭州有威戎军,盖置于此。又有朋笮守捉城,或曰即今堋口废县也。又有安远、龙溪二城及当风戍,《新唐书》俱在彭州界。

  崇宁县府西北八十里。西南至灌县九十里。本郫、导江、九陇三县地。唐仪凤二年,置唐昌县,属益州,寻属彭州。长寿二年,改为周昌县。神龙初,复曰唐昌。《五代会要》:梁开平八年,改唐昌曰归化县。后唐同光初,复曰唐昌。晋时,为彭山县。汉复曰唐昌。时蜀未尝奉中朝正朔,盖皆遥改也。宋初,为永昌县。崇宁初,改今名,仍属彭州。元因之。明初,州废,改今属。城周四里,编户三里。县今省。

  ○金马山县北二十里。相传山似云南之金马,因名。又铁砧山,在县西六里。《志》云:武侯铸铁砧于此,以造军器。○三面山,在县北六十里,上有龙湫,径不盈尺,而水常不绝。

  ○沱江在县南。自灌县流入,又东入彭县界。《志》云:县境有万工、龙口、七星、平乐等十六堰。

  灌县府西百二十里。东至郫县九十里。本汉郫、绵、江原三县地。蜀汉置都安县,属汶山郡。晋徙都安于灌口。宋、齐仍属汶山郡。后周省入汶县。唐武德初,置盘龙县,旋改曰导江,初属益州,寻属州。贞观二年,州废,仍属益州,又改县曰灌宁。垂拱中,属彭州。开元中,复曰导江县。五代时,孟蜀置灌州。宋仍曰导江县,属永康军。熙宁五年,军废,县属彭州。元初,复故。元复曰灌州,以导江县省入。明初,改州为县。今城周八里,编户六里。

  ○导江废县在县东二十里。蜀汉置都安县,又在故县东。晋移县于灌口。后周县废。唐初,复于灌口置盘龙县,又改曰导江。咸通十年,南诏寇邛州,定边节度使窦滂弃州走导江。宋仍为导江县,属永康军。元至元十三年,省入灌州。今为导江铺。《志》云:今县治,故导江县之灌口镇也。唐开元中,置镇静军于此。贞元初,南诏吐蕃合兵入寇,分道趋茂州,逾汶川,侵灌口,或谓军即是时所置。宋乾德四年,改为永安军,寻曰永宁军。太平兴国三年,又改为永康军。熙宁五年,废为灌口寨。九年,复即导江县带永康军使隶彭州。嘉定二年,知军虞刚简言,本军近接威、茂,并青城一带山,不五七十里,即是夷界。唐吐蕃入寇自此途出,距成都百二十里而近,其为紧切,甚于黎、雅。是也。元改军为灌州,以导江县省入。《郡志》云宋永康军治导江县,误。今县有石城,明弘治中筑。

  青城废县县南四十里。汉江原县地,萧齐置齐基县,属汶山郡。因之,并置齐基郡。后周,郡废,改县曰清城。隋初,属益州。大业初,属蜀郡。唐仍属益州,垂拱中,汶属蜀州。开元十八年,又改清城曰青城。宋乾德四年,改属永安军。熙宁三年,军废,还属蜀州。元中,复置,属永康军。元至元十三年,省入灌州。《志》云:县西南又有赤城,在青城山下。

  ○青城山县西南五十里。连峰接岫,奇胜不一,为郡境之巨镇。自是而西南有成都高台、天仓、天国诸山,又有圣母山及便傍诸山。便傍山外即为番境,盖天所以界华夷也。俱详见名山青城。

  灌口山县西北二十六里。汉文翁穿湔江溉灌平陆处也,亦曰金灌口,以春耕时需水如金而名。李膺曰:湔水路西七里灌口山,古谓之天彭阙。李吉甫云:后魏于此置灌口镇,自此迄千顷山五百里间,两崖壁立,瀑布飞流,十里而九,昔人以为井陉之地。《郡志》云:县北三十里有汶山,李冰谓之天彭门,李膺谓之天彭关,以两山对峙如关也。盖即灌口山矣。又离堆山,《志》云:在县西一里,即李冰凿溷崖以避氵未水之害者。或曰:离堆亦即灌口山,《志》误也。

  玉垒山县西北三十里。左思赋:包玉垒以为宇。郭璞《江赋》:玉垒作东别之标。是也。有玉垒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