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广魏,即广汉县也。宋、齐因之。西魏废。

  德阳废县县东南三十里。本后汉析阴平县置,在今龙安府东。晋太康中,移治于此,仍属广汉郡。永宁元年,李特攻广汉,太守辛冉溃围奔德阳,时广汉仍治雒也。大安元年,诏以张微为广汉太守,军德阳,复为特所败,特因置德阳郡,使其党骞硕守之。二年,诏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帅水军救罗尚于成都,阜为前锋,进逼德阳,特遣李荡等拒之。永和中,郡废,改属遂宁郡。宋、齐因之。西魏并入射洪县。

  通泉废县县东北七十里。萧梁时置县,并置西宕渠郡治焉。西魏改郡县俱曰涌泉。隋郡废,县复曰通泉,属梓州。唐、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射洪县。又废光汉县,在废通泉县境。梁置,属西宕渠郡。隋初,废入通泉县。《一统志》:通泉城在潼川州东百三十里。

  ○金华山县北二里。上拂霄汉,下瞰涪江。又县东七里有武东山,亦高秀,以武水经其西而名。武水即水也。又玉屏山,在县南十五里。一名白崖山。远望悬崖,皎如白雪,岩阜逶迤,宛类玉屏,亦曰悬岩山。

  独坐山县东南二十里。射江、涪江,左右合流,此山卓然孤立,因名。○通泉山,《寰宇记》云:在通泉县西北二十里,东临涪江,绝壁二百余丈,水从山顶涌出,下注涪水,西魏因以涌泉名郡县。

  ○涪江县东北七里。自州境流入,经独坐山下,合于射江,又东南入遂宁县界。又江,在县北。自州境流入,经武东山下,又东南入遂宁县界。

  射江县东南十五里。源出剑州界,历潼川东境,至独坐山下合于涪江。《益州记》:娄偻滩东六里有射江,西魏因置县,土人讹江为洪,后周从俗,改县为射洪云。○大弥江,在县东。源出剑州,经盐亭县流入境。又有小弥江,在县北,下流皆注于涪江。

  沈水县东南八十里。后汉建武十一年,岑彭等讨公孙述,别将臧宫从涪水上平曲,述将延岑盛兵沈水以拒,宫击破之,斩溺万余,逐北至平阳乡。《水经注》:沈水出广汉县,下入涪水。《寰宇记》:通泉县北有沈水,即臧宫破延岑处。○可波水,在县东,流入盐泉县界,合梓潼水。又盐井,在县界。《宋志》:射洪县有盐井。又通泉县有三铁冶。

  ○九井驿在县西。马驿也。嘉靖中,自广元改今属。

  中江县州西百二十里。北至绵州罗江县六十里,西北至汉州百里。汉薑县地。三国汉析置伍城县,属广汉郡,寻废。晋咸宁四年,复置,仍属广汉郡。太康六年废。七年复置。宋齐因之。后周置玄武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玄武,属益州。仁寿初,增置凯州。大业初,州废,仍属蜀郡。唐武德初,属益州。三年,改属梓州。宋因之。大中祥符五年,改曰中江县。今城周七里,编户五里。

  ○伍城废县县治南三里。《华阳国志》:汉时立仓于此,发五万人,尉部主之。晋咸宁四年,因立五城县,亦曰伍城,属广汉郡。宁康二年,时苻秦置宁州于垫江,以姚苌为刺史,晋将竺瑶等败之,苌退屯五城。太元七年,桓冲遣将杨亮等攻蜀,拔伍城,进攻涪城。苻秦遣张蚝等救却之。隋改曰玄武县。唐元和初,刘辟以西川叛,高崇文讨之,败其众于玄武。乾宁四年,王建攻东川,凤翔帅李茂贞遣军来救,建败茂贞将李继徽等于玄武。是也。《九域志》:玄武县在梓州西九十里。

  飞乌废县在县东南。旧《志》云:古王城也,在梓州西南百三十里。隋开皇中,置飞乌县于此,属新州,寻属梓州,以飞乌山为名也。唐仍属梓州。乾宁二年,王建攻东川,其将王宗侃略地至飞乌,为东川帅顾彦晖所擒。宋属潼川府。元初废入中江县。○铜山废县,在县西南九十里。本飞乌县地。唐贞观二十三年,置铸钱监。调露初,改置铜山县,并析县地益之,属梓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年,并入中江县。

  ○玄武山在县城东南。涧中石多龙蛇状,因名。圣水泉出焉。《九州要记》:山一名朱雀山,一名宜君山,又名大雄山。《华阳国志》:玄武山亦名三山,其山六屈三起。又天柱山,在城西南,山峦孤秀如柱。《志》云:县东南三里有烽火山,诸葛武侯置烽火处也。又城东北有五城山,或曰晋以此名县。

  覆舟山县西南三十里。高五里,山腹有风穴,人往视,则风起,甚至折木。《益州记》:覆船山中十五里有七里坂,一名羊肠坂,屈曲壁立,艰于升陟。又《十道录》:山亦名泊山。尧时洪水,州人泊舟于此,覆于树下,山因以名。

  铜官山县西南九十八里,产铜。《志》以为卓王孙、邓通冶铸之所。又县南九十五里有赖应山,产铜及空青。○可蒙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产铜。又县南百三十里有私熔山,产铜矿,唐因置铜山县。

  会军山县东南百六十里。汉昭烈入蜀,遣诸葛武侯、张飞略地至此,百姓以牛酒犒师,因名。○飞乌山,在县南百七十里,峻削如飞乌之状。《寰宇记》:大飞乌山高二里,周回二里,小飞乌山高一里,周回二里,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