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甚刚,因置铁官。有铁祖庙,汉文帝以赐邓通,通假民卓王孙,岁取千匠,故王孙货累巨万亿,邓通钱亦遍天下。《寰宇记》:铁山铸钱,即此山也。《州志》云:山在州南十里,山有五面,对拱州治。○铜官山,旧《志》:在州东南八里。《史记》:卓氏之先,赵人。秦破赵,迁卓氏。夫妻推辇而出,曰,吾闻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即山铸钱。即此山也。汉文帝常以此山赐邓通。今州南五里有卓王孙宅基,方十里,耕者往往得古钱。《州志》云:山在州治东南二里。

  七盘山州西八十里。有石径自趾至巅,委曲七盘。其相近者,曰马崖山,以崖石如马形也。○白鹤山,在州西八里。旧名四明山,一名群羊山。魏华父曰:白鹤林麓苍翠,江流萦纡,蔚为是州之望。又盘陀山,在州西十里。山高峻绝,顶宽平。《志》云:县南八里有邛崃山,汉张骞奉使西域得高节竹,植于邛山,故名。自沉黎千里至州,环抱为镇。

  相台山州西八十里,即火井令袁天纲登山相视县治处。山之西南,即火井也。《华阳国志》:火井有二,一燥一水,取井水,以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斛盐,家火煮之,不过二三斗耳。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博物志》:临邛火井,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蜀都赋》:火井沉荧于幽泉。是矣。其井深二三丈,以竹木投取火。后人以火烛投井中,火即灭绝,不复然。隋、唐间,于其地置火井县云。

  ○邛水州南五里,俗呼南河。源出雅州邛崃山,流入州界,与山溪诸水合,东流至崇庆州新津县境,而入大江。郦道元曰:邛水南入青衣江。似误。又牙江,在州东四十里,源出大邑县凤凰山,东南流至州东,合于邛水。其合处有石如象牙,因名。

  斜江县东七十里。源出大邑县鹤鸣山东斜曲,流径废安仁县,又东南流至州东,亦入于邛水。《志》云:县东六十里有泉水河,平地涌出,流合斜江,入于邛水。○水,在州西,源亦出大邑县凤凰山,流至州西南,合于邛水。《志》曰:水发源处,亦曰坝。又有布濮水,在州西八十里,源出獠界,流合于水。

  东湖池州治东一里。《志》云:孟昶所凿。又有西湖池,在州西十里白鹤山之左。○盐井。《元史》:邛州有二盐井,宋名金凤、芳池。天历初,地震,盐水涌溢,州民侯坤愿作什器煮盐,而输课于官。诏四川盐运司主之。今废。

  ○夹关在州西南。两山夹立,耸峙如门。自关以西则土汉接壤,蛮獠错杂处也。昔尝置兵于此,为戍守重地。

  火井镇州南二十五里,有巡司戍守。《志》云:司本置于故火井县,后移于此。○石盘戍,在州西百里。相传诸葛武侯征羌,驻军于此。俗呼望军顶,与獠界相接。又白鹤驿,在州治东一里。

  大邑县州北六十里。北至成都府灌县九十里,东至崇庆州百三十里。本蜀郡晋原县地。唐咸亨二年,析置大邑县,属邛州。今城周八里,编户七里。

  ○安仁废县县南三十里。《九域志》云:在邛州东北三十八里。是也。唐武德三年,析临邛县置,属邛州。贞观十七年废。咸亨初复置。宋仍属邛州。元初,并入大邑县。

  ○鹤鸣山县西北三十里。形如覆瓮,上有二十四洞,应二十四气,七十二穴,应七十二候。又东西二溪,出其两腋。山之东南,又有石峰,名曰天柱,三面悬绝,其形如城,亦曰天城。又有青霞嶂、环玉潭,皆称佳胜,盖川西之名山也。今亦见崇庆州。

  凤凰山县西八十里。山形如凤,有虎劈泉、骑鲸柏诸胜。又雾山,在县北五十里,山多云雾。《名胜志》:县有静惠山,一名东山,上有土城,相传蜀汉赵云所筑。盖云尝防羌于此。

  ○水在县西。出凤凰山下,流入州界。又有牙江,在县东,亦流入州界,俱注于邛水。又牡丹池,在鹤鸣山牡丹坪上,水极清洁。

  ○延贡寨在县东南二十里。《志》云:在安仁废县北。是也。唐中和二年,高仁厚降阡能之众于此。胡氏曰:自成都双流县西南出新穿口,又西至新津县,又西至延贡寨,相去皆不过四五十里。《宋志》安仁县有延贡寨。○思安寨,在县西。宋置,为戍守处。元废。

  蒲江县州西南百里。东南至眉川丹棱县百五十里,西至雅州名山县百一十里。本临邛县地。西魏置广定县,并置蒲原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邛州。仁寿初,改县曰蒲江县。大业初,属临邛郡。唐武德初,仍属邛州。太和四年,改隶州,寻复故。宋仍属邛州。元至元二十一年省。明洪武十三年,复置。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五里。

  ○蒲江旧城县治北一里。蒲,《隋志》作υ。《志》云:西魏置蒲口镇,并置蒲阳郡,寻改县曰广定。恐未可据。今县城,天顺间筑。正德中,重修。盖移治于旧县之南。

  临溪废县县北五十里。本临邛县地,西魏析置临溪县,属蒲原郡。隋属邛州。唐因之。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