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夏首,积兵粮,中策也。悉力攻巴陵,下策也。巴陵城小而固,僧辨足可委任。景攻城不拔,野无所掠,暑疫时起,食尽兵疲,破之必矣。景悉力攻巴陵,果败遁。陈初,后梁引周人掠取巴陵、长沙诸郡,侯等悉力争之,首得巴陵,诸郡相次降下。隋将取陈,崔仲方谓水陆冲要必争之所,巴陵亦其一也。唐人以岳、鄂二州控扼江沔,并称冲要。五代时,荆襄多事,往往争胜于巴陵。盖湖南得之,足以规取荆、鄂;淮南得之,足以包举湖南,故争之急也。宋末,蒙古据岳州,而湖南、两粤次第倾陷。盖自江而东西,自湖而南北,巴陵皆居其要会。巴陵未下,不可以图进取也。吕氏祉曰:巴陵与武昌,盖辅车之势。《岳阳志》曰:四渎长江为长,五湖洞庭为宗,江湖之胜,巴陵兼有之,故其形势亦最重云。

  巴陵县附郭。本汉长沙郡下隽县地。孙吴初为巴丘邸阁。晋初,置巴陵县。仍属长沙。宋属巴陵郡。自是以后,州郡皆治此。明洪武九年,省入岳州。十四年,复置。编户五十七里。

  ○巴丘城今郡治。相传孙吴所筑故城也。明洪武中,因旧址增筑。周九里有奇,门五:东朝阳,西岳阳,西之左下水,南南薰,北拱极。其县治旧在府城外。弘治中,始筑城环之,周一里有奇。

  下隽城汉县,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晋因之。太安二年,陶侃等屡破江沔贼张昌,昌逃于下隽山,盖县境山中也。宋、齐俱属巴陵郡。梁、陈间,省入巴陵县。《水经注》:江水东至长沙下隽县北,澧水、资水、沅水合东流注之。盖巴陵江左所设,本下隽地也。后汉建武二十五年,马援讨五溪蛮,军次下隽时,未设巴陵,则下隽为顿宿要地矣。太子贤曰:下隽城,在辰州沅陵县。误也。

  糜城府东三十里。相传古糜子国,有东西二城。《春秋》定五年,秦救楚,败吴师。吴师居糜。楚人焚之。又战,吴师败还。既而楚昭王使王孙由于城糜,即此。○刘备城,在府西九十里。相传昭烈与吴争荆州时所筑。又陶侃城,在府东八里,侃镇巴陵时所筑也。又有竹城,亦在府东。《志》云:宋建炎绍兴之扰,州尝寄治仙明洲东岸,以竹为城,至今犹称竹城。

  ○巴丘山在府城西南。后汉建安十五年,吴周瑜卒于巴丘。既而孙权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蜀汉建兴三年,吴主闻武侯卒,增巴丘守万人。汉人闻之,亦增永安之守。宗预使吴,所谓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者也。陈天嘉初,周将贺若敦等军湘川,侯等屯巴丘以逼之。亦名天岳山,一名幕阜山。前有培,谓之巴蛇冢。相传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因亦谓之巴陵山。后临大江。《水经注》:湘水至巴丘入江,山在右岸,有巴陵故城,是也。又有白鹤山,在城南二里,与巴丘相峙。又有九龟山,在城南五里,水际有九山相连。

  君山在府西南十五里洞庭湖中。一名湘山。《史记》: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湘,即湘山也。秦始皇二十八年,南游,浮江至湘山祠,遇大风,因问湘君何神。博士对曰:尧女舜妃。始皇怒,命赭其山。唐天复二年,淮南将李神福败荆南帅成于君山。后唐天成三年,吴将苗攻楚岳州,至君山,及还,为楚将许德勋所擒。宋绍兴五年,岳飞伐君山木为巨筏,塞洞庭诸汊港,擒斩杨么,是也。《志》云:山方六十里,状如十二螺髻,亦名洞庭山。《山海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盖尧女湘君尝居此。又名酒香山,山有仙酒。汉武使栾巴求得之,为东方朔所窃饮。今春时山中往往闻酒香也。《道书》以君山为第一福地。○め山,在府南五里君山东,洞庭之涯,状如浮舟。《水经注》谓之编山。《括地志》以为即山。

  城陵山府西北十五里。蜀江西来,洞庭南注,合流于此,乃一郡水口。山下有城陵矶,长江奔流于矶下。东则有白石、翟家二湖汇焉。每舟行多阻风涛,陆行则寻山历涧,纡回三十余里。旧尝于二湖口构木为梁,颇利涉。明弘治中,筑永济堤于矶南,长四千丈。于旧置梁处为桥二,以便行者。岳州有事,城陵矶其必争之地也。《水经注》: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东接微落山,亦曰晖落矶。○七里山,在府北七里。宋岳飞讨杨么,屯兵于此。

  黄茅山府东三十里。盘亘数里,壁立干霄。相近为集云峰,有叠嶂层峦之胜。又千聚山,在府东百里。盘亘数十里,众山拱揖其旁。其相近者曰雷分台山,秀丽高耸,一名仙人台。又福圣山,在府东百十里,多松柏。相传宋末蒙古兵过此,伐其树,斧斤不能入,时以为神。亦名福圣台。又相思山,在府东百三十里。高耸盘踞,岩石甚胜。○九峰山,在府东北百里。山高耸,有九峰并峙。其相接者曰黄龙山,亦峻拔。又大云山,在府东北五十里,连接七十余峰,高数百丈,与九峰山连麓。山之北属临湘。《县志》云:府东北百五十里又有渭洞,广袤百里,周围如城。

  石城山府南六十里,上有杨么寨。又鹿角山,在府南五十里洞庭湖东,旧为戍守之所。又九马觜山,在府西南四十里。岸有九觜,舟过甚险。又西南十里有五龙山,以五山对峙而名。○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