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渡。《志》云:自州至长阳四百里,峡水奔流,石碛险要,诚天设之险也。

  ○大江州西北二里。自巴东县流入境,又东入夷陵州界。《志》云:自宋以前,州治皆在江之右,宋元以后,州治常在江之左,是也。

  香溪州东北十里。源出兴山县流入江。《州志》所云:大江经前,香溪绕后者也。或谓之乡溪,又名昭君溪。州东北四十里,盖有昭君村云。又下牢溪,在县南四十里,与香溪皆注于江。

  叱滩在州西三里。水石相激,如喷叱声。《志》曰:滩在雷鸣洞南,分为三叱,官漕口为上叱,雷鸣洞为中叱,黄牛口为下叱,舟行至此多覆。亦名人瓮。○莲花滩,在州西北二里。又五里有滑石滩,其在州西北三十里者曰泄滩。《志》云:州西二里为石门滩,州东五里有王家滩。又有新滩,在州东二十里,宋时尝徙县治此。其相近者又有小新滩。

  ○牛口镇州西九十里,有巡司。又兴山镇,在州南九十里,亦置巡司戍守。○南逻口,在州东十五里。《志》云:明初设南逻关于古丹阳城,后移于新滩,置巡司,即此处也。

  大垭寨在州西。宋嘉熙三年,蒙古自蜀窥峡,峡州守孟迎拒于归州大垭寨,得捷于巴东,遂复夔州,是也。○建平水驿,在州东五里。《志》云:驿东有三闾峡,以屈原名。又东为花桥铺,与夷陵分界处。又万流水驿,在州西北百里。

  兴山县州北八十里。东南至夷陵州百八十里,北至郧阳府房县三百里。本汉秭归县地。吴置兴山县,属建平郡。晋废。唐武德三年,复置属归州。宋熙宁五年,省。元初,复。明正统七年,废。成化七年,复置,寻又废。弘治二年,复置。今城周二里,编户二里。

  ○高阳城县西二里。楚旧城也。楚高阳氏之裔,故名。刘句曰:兴山县旧治高阳城。贞观十七年,移治太清镇。天授二年,移治故夔子城。《宋志》云:开宝元年,县移治昭君村。端拱二年,徙香溪。即今治也。夔子城、太清镇、昭君村俱见归州。或曰,县北三十里又有太清镇。

  ○练城山县北三十里。环绕如城。又罗经山,在县北五里,山自西北来,绵亘百余里。《志》云:县城外有四通山,山形陡绝,傍有四径可上。又县东二十五里,有盘龙山,以山势回环而名。又县东三十里曰仙侣山,高数千丈,层峰叠嶂,其顶宽平。○烂柴山,在县西四十五里,四面皆崇山峻岭。县西北八十里又有九冲山。

  建阳峡县东南五十里,与州境接界。峡中之水会于香溪。又龙口峡,在县北百五十里。

  ○香溪县东南一里,即县前河也。有珍珠潭,相传为昭君洗妆处。又南阳溪,在县北三十五里,自郧阳府房县流经猫儿关,至深渡,又南会香溪,至归州入大江。《志》云:县南五十里有新奔滩,又南七十里有白马滩,皆溪流峻急处。

  ○猫儿关在县北百里。山路险峻,可达郧襄。又县东北百二十里有{}叶坞,坞长四十里,崇林怪石,路径险狭,行者聚众乃入,亦出郧襄间之间道也。{},亦作箬。又八里荒,在县东百里,路出郧阳府保康县界,两邑间林木深暗,路径卑湿。《志》云:县西北二百七十里有葱坪,地多葱,相传诸葛武侯曾驻师于此。又有桑林坪,在县东九十里,旧有巡司。正德十一年革。又县有高鸡寨巡司,旧系金竹坪,隆庆四年改。

  巴东县州西九十里。西至四川巫山县百六十里。汉巫、秭归二县地,属南郡。晋渡江后,析置归乡县,属建平郡。宋、齐因之。梁置信陵郡于此。后周郡废,改县曰乐乡,属信州。隋初因之。开皇末,改为巴东县。唐属归州。宋因之。明洪武九年,改属夷陵州,寻还属归州。今县无城,编户九里有奇。

  ○信陵城县西十五里。梁置信陵郡于此,非孙吴故县也。又乐乡故城,《寰宇记》云:在县东三里,后周改归乡为乐乡,盖治此。

  双城县北六十里。两城相距十余里,相传三国时筑。后周天和初,群蛮作乱,有向宝胜者据双城,信州刺史陆腾讨平之,即此。详见四川奉节县。《通志》:县西十五里有旧县城,县盖治于此。宋南渡后,移今治。今有旧县溪。又有平城,在县东南二十里。县南又有新化城及土城,县西北六十里又有废罗平州城。或以为皆后周时诸蛮作乱保聚处也。

  ○石门山县东北三十五里。山有石径,深若重门。汉昭烈初,为陆逊所破走,径此门,追者甚急,乃烧铙铠断道,然后得免。其下为石门滩。又县西四十九里有石门山。唐天宝间改名蜀口山,亘巫山县界。○巴山,在县南一里。一峰矗起,下分三冈,形如金字,一名金字山,县治依此。又飞凤山,在县北五里,与县治相对。又县北二十里有青铜山,尝产青铜,今绝。

  明月山县西北四十里,上有窍如月。又西北十里曰向王山,山高大,无树木。相传古向王耕此,盖即向宝胜等诸蛮所屯也。与明月山冈麓相接。又小戒山,在县西北六十里,高峻,惟一道从崖间过,仅容仄足,过此平旷,可容百余家,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