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口,在县西南四十里,官渡、柿河二水合流于此,亦注于上庸水,即竹溪县诸水之下流也。

  ○吉阳关县西北二百里,有巡司戍守。又洪坪堡,在县南二百里,路通陕西、四川诸境,有官兵巡戍。又县南百二十里有官渡堡,县南三百里为邓家坝堡,西百五十里有四庄坪堡,西北三百十里为三界堡,俱成化已后增置,为控驭之所。○圣母寨,在县西百三十里圣母山下,一名取毒寨。俗传有圣母取恶蛇弃之,因名。又中寨,在县西北中山下。又县南五十里有峪口市,下有峪口渡。

  竹溪县府西三百六十里。西至陕西平利县二百五十里。成化十二年,分竹山县之尹店社置。土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七里。

  ○吉阳城县西五十里。东晋初,以益州流民置吉阳县,又置晋昌郡治焉。宋初因之。元嘉十年,仇池氐王杨难当袭梁州,破白马,获晋昌太守张范。时范盖以晋昌守戍白马城也。宋末,改郡曰新兴,仍治吉阳县。齐、梁因之。后周废。陆澄曰:桓温平蜀,集巴汉流民,立晋昌郡于上庸之西云。白马,见陕西宁羌州。《志》云:今县西五十里有上土城,即吉阳故址矣。○东关城,在县北五里,亦东晋初置,属晋昌郡。宋属新兴郡。齐、梁因之。西魏废。今有城址,土人谓之下土城。

  ○五峰山县东十五里。五峰并耸。山之东有白云岩,又县西五里有画屏山,绝崖峻岭,其状如画,一名画屏峰。又五星峰,在县治前,五峰相连,峦嶂层叠,县之主山也。

  峒崎山县东北六十里。上有寨,为设险处。又连钱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回环相连,形若布钱。○鼓圆山,在县南六十里。两山对峙,南为南鼓山,北为北鼓山,山形甚圆,下各有洞。

  ○竹溪河县西五里。源发县西北三十里之鸡峰山,流合县治河。《志》云:县治河出县西白土山,流四十里,至县西十里,合廖家河。又东会竹溪河,经县西,又东会县东北五里之净峪河,至县东三十里为水坪河。又二十里为龙堰河,与安燕河合。又十里合南阳河,又五里与樊定河合,入竹山县界,为竹山江,入上庸水。○南江河,在县南七十里,源出陕西平利县,亦名南阳河。至县南三十里水坪河口,合于柿河。《志》云:柿河,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流入竹山县界。又县东六十里有县河,流合柿河,当即县治河矣。又樊定河,在县东百四十里。亦曰樊亭河。住峪河,在县东南六十里。又有浪河,在县南五十里。小葛河,在县南百七十里。又南三十里有顺河及蚕河,其下流皆汇为竹山江。

  长望川县西三里。川深土美,一溪中出,即竹溪河也。又两河口,在县东南七十里,县河与龙堰河合流处也。一名潭口。

  ○白土关县西六十里。又县西五十里有五陵关,西南五十五里有峒峪关,东四十里有磁瓦关,皆戍守处。○尹店寨,在县东九十里,有巡司。又县南五十里有得胜寨,六十里有杨楼寨,县南百里有将军寨,百二十里有红心寨,皆成化已后增设。又县东北六十里有中山镇,东七十里有城关镇。《志》云:县西境有小关子,陕西平利县、四川大宁县,接界处也。

  上津县府西北四百八十里。南至陕西白河县百四十里,西至陕西阳县二百十里,北至陕西山阳县百五十里。汉商、锡二县地。置北上洛郡。齐因之。梁始置上津县,寻改置南洛州,兼置上津郡。西魏大统末,宇文泰遣将王雄分道出子午谷,拔上津,因改曰上州。隋初,州郡俱废,县属商州。义宁二年,复置上津郡。唐武德初,改为上州。贞观十年,州废,以县属商州。宋因之。宋末,废入均州。洪武八年,复置上津县。十年,省入郧县。三十年,仍置上津县,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改今属。土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八里。县今省。

  ○开化废县在县西南。西魏置,兼置漫川县,并属上津郡。后周并入上津县。

  ○十八盘山县西北百五十里。山高峻盘折,十有八曲,方至其巅。又五峪山,在县北五里,有五峰攒聚。○嵩山,在县南五十里。山高耸,与阳县诸山相接。又矿山,在县南百里,产铁。《志》云:县北二十里有顺岭,与陕西山阳县接界。

  ○汉水在县南。自汉中府阳县东入县境,又东入郧西县境。

  吉水在县西五里铁鹘岭下。《志》云:源出秦岭,两山相接,水经其中,俗谓之夹河。经丰阳关入县界,绕县西南顺流一百三十里,入于汉水。盖即山阳县之甲河也。丰阳关,即丰阳巡司,亦在山阳县界。○八里川,在县西南三十里,亦曰八里河,流入吉水。又愚峪河,在县西北五里,一名五峪河,南流入吉水。又县东南二十里有箭河,又东南六十里有泠水河。下流俱入于汉江。

  ○鹘岭关在县西北。又有草驮坪,宋南渡后与金人分界处也。今见陕西阳县。《志》云:今县南五十里有杨六郎关,又有绞上关,在县东北七十里,俗名绞肠关。又江口镇,在县南百二十里,汉江津渡口也。向设巡司于此。○庙川堡,在县西北百二十里,路达商洛,山深径僻,盗贼出没处也。嘉靖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