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森挺以凌霄。谓此、百丈岩县西北二十五里。下有潭,其水虽旱不竭、麻姑岩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仙姑岩及丹霞洞县北十五里,下有灵溪、桃花洞县西北二十五里,一名刘阮洞,大抵皆以幽奇灵得名。

  括苍、

  括苍山,在台州府西南四十里,处州府缙云县东南百里。山连二郡之境。《唐六典》:江南道名山,曰括苍《山经》:山高千五百丈,周回三百里。西接缙云,东跨仙居,南控临海。《吴录》云:括苍山登之,俯视雷雨,有棠溪、赤溪、官溪三水三水皆在缙云县东七十里,分流环绕其下。四面石壁,可容数千人《道书》以为成德隐真洞天。亦曰苍岭亦名天鼻山。唐天宝中,改名真隐山。盖南境之大山也。

  金华。

  金华山,在金华府北二十里。亘金华、兰溪、义乌、浦江之境,一名长山。山巅有双峰,皆流泉下注《舆地志》:长山本名长仙,赤松子采药于此,后讹仙为山也。《志》云:山高千余丈,周三百六十余里。山巅双峦曰玉壶,曰金盆。玉壶之顶有徐公湖,湖分两派,一泻于山之阳,一注于山之阴,而为溪泉。金盆亦有飞瀑,下垂为赤松涧。两崖对峙,高数百仞。有石横跨其上,溪流折旋,为瀑为湍,分合凡数处。《唐六典》:金华,江南道名山之一。山西南五里曰芙蓉山高千余丈,孤峰独起,秀若芙蓉。一名尖峰山。相接者曰赤松山,亦在府北十五里。有赤松宫,祠黄初平。太祖初下婺城,驻跸于此。其东有卧羊山即晋赤松子、黄初平化石成羊处。其北有山,甚峻特。崎岖五里,至绝顶,夷旷可居,曰炼丹山。又北数里曰梁山,盘泉危石,逶迤幽胜。山之北曰百鹿峰去府城二十五里。峰峦耸拔,上有沃野可耕。又有金华洞《道书》以为三十六洞天。今洞在府北三十里,有朝真、冰壶、双龙三洞。朝真居山巅,冰壶居中,双龙最下。相传与四明、天台诸山相通也。柳宗元《龙城录》云:金华山有仙洞,内有三十室,广三十二里。《吴录》云:长山之南,有春草岩、折竹岩皆在府北二十里。山之西有紫薇岩《一统志》:在府北二十五里。石室深广数丈一名书堂。梁刘峻著书处。东曰九龙洞《志》云:在府西北三十里,有石奔涌如龙。潜溪之源出焉。山之东岩曰上霄洞,石壁环抱如城郭,或谓之优游洞距城东北三十里。又五里曰新洞,旧时可入,今则否。洞始于宋绍兴七年,故曰新也。金华之称,或谓始于天宝间,或谓起于萧梁时。

  其大川,则有浙江、

  浙江之源有三:一曰新安江,或谓之徽港《班志》谓之浙江水。源出徽州府西北百二十里之黟山今名黄山。经府南东流,至竹节矶而入严州府淳安县界。经县南,东流六十里,而遂安县境之水流合焉。又东九十里而经府城南,东阳江流合焉。此浙江西出之源也。一曰东阳江,或谓之婺港《水经》谓之吴宁溪。源出金华府东阳县东南百三十里之大盆山。经县南境而为画溪,西入义乌县界而为乌伤溪,至府城东,合于南溪。又西流,至兰溪县西南六里,而信安江流合焉。此浙江东南别出之源也。一曰信安江,或谓之衢港亦曰水。源出衢州府开化县东北六十里之百际岭。经县城东,谓之金溪。又东南入常山县境而为金川,至县城东,则江山县丈溪之水流合焉。又东南经府城北,而江山县南、仙霞岭北诸溪谷之水皆流合焉。又至府城东下五里,而定阳溪流合焉。又东北经龙海县北四里,而为盈川溪,亦曰溪。又东北经汤溪县北境,又东北经金华府兰县城西,而与东阳江合流。此浙江西南别出之源也。二江既合,东北流百余里,至严州府城东南二里,而与新安江会。三源同流,东过桐庐县,或谓之桐江。又东北入杭州府富阳县界,而为富春江。经县城南,又东经府城南,而谓之钱塘江。东北流,入海宁县界。南岸则为绍兴府萧山县界旧《志》:浙江在临安府钱塘县治南十二里,越州萧山县治西二十五里。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二山相对,谓之海门。又东则钱清、曹娥之水,并汇于绍兴府北,而为三江海口。此浙江源流之大略也。亦曰浙河。《山海经》曰:禹治水至于浙河。庄翼云:浙河之水,涛山浪屋,雷击霆砰,有吞天浴日之势。亦曰渐江。《水经》:渐江水出三天子都溪。《地理志》:渐江水出黟县南蛮中,亦曰罗刹江。《志》云:取风涛险恶之意,然而浙江之名尚矣。《吴越春秋》:越王至浙江之上,望见大越山川重秀,天地再清。《史记》:楚威王杀越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又秦始皇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峡中渡。后汉建安初,孙策引兵渡浙江,取会稽。晋咸和三年,会稽内史王舒等起兵讨苏峻之乱,使庾冰将兵西渡浙江。隆安三年,孙恩据会稽,刘牢之等讨之,进临浙江,恩闻之曰:我割浙江以东,不失作勾践。牢之既济,恩遂走入海岛。隋开皇十年,越州高智慧等作乱,杨素击之。智慧据浙江东岸为营,周亘百余里,船舰被江,别将来护儿以奇兵潜渡,遂破之。东南有事,未有不以浙江为襟要者。卢肇云:浙者,折也,取潮水出南屈折倒流也。燕肃云:浙江上游受婺、衢、歙三港之水,水出两山问,盘回百折,过萧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