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延袤二十里。一名潜山。《舆地志》:尧时洪水,此山潜而不没,高距水面百丈,因名。上有太公潭,相传以泰伯采药名。今山多灵药。北接大鹄山,山延袤五十里,高亦千丈。中平坦,有龙池三百亩。《志》云:大鹄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又千顷山,亦在县西北六十里。高千六百丈,延袤六十里。巅有龙潭,广数百亩。又西有洋丁山,皆接南直宁国县界。其水北流,入宁国县之东溪。

  昱岭山县西七十里。高七十五丈。山势险阻,介于徽、杭两郡间。其水南流为顺溪,北流为蘧溪,会于柳溪。岭上置关,元至正中,徽饶寇入犯处也。今详见重险昱岭。○龙塘山,与昱岭相接,怪石峙立,林谷幽邃。中有龙洞,深不可测。县西八十里,又有大明山。高千余丈,延袤九十里。山巅平旷,三千余亩。中有龙池瀑布,其南跨严州府界。

  车盘岭县西五十里,路出徽州。《舆程记》:自车盘岭而西三十里,为老竹岭。岭高二里,径道崎岖。又西十里为王干巡司,属徽州府绩溪县。又九十里而至徽州府。又栈岭在县西百里,一名分界岭,亦与绩溪县分界处也。

  ○双溪在县治南。县境之水,西北自宁国,西自绩溪,西南自淳安,支分为数十溪,汇流于县之西境。经县西十里之晚山东,而为晚溪。又东经县治前,溪中有洲,水分南北,因曰双溪。过县复合为一,湍流氵朋湃。又东南汇县境诸溪之水,而注于柳溪。

  伽溪县南二十里。又南十里有览溪。县南境诸水远于双溪者,皆附二溪以径达于柳溪。《志》云:县西三十里有百丈溪,出百丈山下。南流为沥溪,东流为董溪,合流注于晚溪。又颊口溪,在县西北五十里。其地有两崖并峙,谓之石门水。循门而出谓之颊口,南流合云溪而达双溪。

  柳溪在柳相山下,县境诸溪悉汇于此。上下三十里,巨石参错,屹峙中流,湍激汹涌,东汇于於潜之紫溪。

  ○昱岭关在昱岭上,见前。又黄花岭关,在县西北三十里黄花岭上,与南直宁国县接界。

  手镇县西九十里手岭上。岭甚平坦,旧置巡司于此。元末以徽寇犯境,移于县西南株柳村。前朝移置于湛村,在县西二十里,仍曰口巡司。○石路,在县西二十五里,地名破山湾。南临深溪,北抵绝壁。旧时行者必渡溪而南,迂行数里,复渡北岸。天顺间,乡人开凿此路,无复二渡之险。

  附见:

  杭州卫在府城内。又有杭州右卫,俱洪武八年置。

  海宁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直隶都司。

  ◇严州府东北至杭州府二百七十里,南至金华府一百五十里,西至南直徽州府三百七十三里,西南至衢州府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一千一百七十里,至京师三千五百八十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为会稽、鄣二郡地。汉属会稽、丹阳二郡。后汉属吴郡及丹阳郡。建安十三年,孙吴始置新都郡。晋改为新安郡治始新县。而富阳诸县仍属吴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平陈,郡废,分属杭州、歙州。仁寿三年,改置睦州。大业初,改为遂安郡治雉山县。唐武德四年,复为睦州时又于桐庐县别置严州,取严子陵为名,兼领分水、建德二县。七年,严州废,而以睦州为东睦州。八年,复为睦州。武后万岁通天二年,州移治建德县,即今治也。天宝初,曰新定郡。乾元初,复为睦州。五代时,钱氏因之。宋仍曰睦州亦曰新定郡遂安军节度。宣和初,改曰建德军节度。宣和三年,改曰严州。咸淳元年,又升州为建德府以高、度二宗皆尝为潜邸也。元曰建德路。明初,改建安府。洪武八年,曰严州府,领县六。今仍为严州府。府山川宏伟,水陆险。据临安之上游,当衢、歙之冲要。宋方腊倡乱于睦州,而杭、歙诸郡,皆不能固。长江以南,举岌岌焉。元人既平江南,以董文炳驻守临安。既而衢、婺诸州,皆复起义兵应宋。文炳策之曰:严州不守,临安必危,亟使唆都往镇之。于是诸州之兵,相继败散。明初规取浙右,先下严州,以重兵戍之。敌之喉吭,既为我得,由是拓土开疆,芟除桀黠,岂不以地利乎哉?

  建德县附郭。后汉吴郡富春县地。吴黄武四年,析置今县,仍属吴郡。晋以后因之。梁属东阳郡。隋省入金华县。唐武德四年,复置属严州。七年省。永淳三年,复置属睦州,寻为州治。今编户八十六里。

  ○建德城今府治。三国吴置县。孙皓初封建德侯,即此。自隋以后,废置不一。唐万岁通天中,始为州治。中和中,刺史陈晟筑城,周十九里。宋宣和三年,平方腊。知州周格重筑,缩为十二里二步。绍兴八年修治。元因之。前朝洪武二十年,曹国公李文忠改筑,缩东北二面,而拓南面。西南临江,东北倚山,浚濠三面,环城接江。弘治四年、嘉靖三十七年、万历五年、十年,经修筑,有门五,城周八里有奇。○神泉废监,在府西七十里。宋熙宁中置。铸钱于此,寻罢。庆元初复置,旋废。

  ○乌龙山城北三里。《图经》云:山高六百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