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石森列,旧不通舟。元季凿之,舟行最险。《舆程记》:自崇安县舟行七十里而至兴田驿,又五十里经天滩、挂滩、走马滩及考亭溪,又五十里经漳滩,又九十里而至建宁府,《志》云,县南数里又有郑滩,县西二十余里有潮滩,亦名小涧滩,皆群滩中之有名者。

  ○盖竹镇县南二十五里。石晋开运元年,南唐将查文徽击建州,王延政自建阳进屯盖竹,即此。又麻沙镇,在县西七十里,宋建阳刘氏世居于此。理学功名,为世所宗。○沙寨,在县西五十里。《志》云:宋时,以县西北唐石上中下三里,地远民悍,置寨于木坪里,以控制之。宣和初,迁于此。元废。又后山河泊所,在县西十里,洪武十六年置,正统六年省。又有后山税课局,本宋大观三年置,曰税务。明洪武三年改为税课局。正统六年革,十三年复置。

  建溪驿在县南,水驿也。宋置。政和中,迁于县西,改为东阳驿。元因之。明洪武二年,复迁于此,改今名。建阳递运所亦置于此。又东峰马驿,在县西三十里。宋置于麻沙镇,为麻沙驿,元因之。洪武二年移建于此,改今名。万历中革。

  东津浮桥在城东景阳门外。永乐八年,因旧址重建,用舟三十,联维以铁索。成化以后,修废不一。又朝天桥,在城南门外,旧名濯锦南桥。宋绍兴中,亦因旧址建酾水十三道,叠石为址,高五丈,而梁其上,仍构屋七十三间覆之,横跨双溪上。明永乐以后,屡圮屡复。又拱辰桥,在城北驻节门外,旧名濯锦北桥。宋绍兴间,亦因旧址重建,凡十八间,上覆以屋,凡八十七楹,一名童游桥。淳中重修,更名淳。明洪武九年更修,改今名。永乐三年以后,废兴不一。○云衢桥,在县西南三十里,其地所谓建阳书坊也。宋建为商旅辐辏之所,俗名建阳大桥。

  崇安县府西北二百四十里。东至浦城县百九十里,西北至江西永丰县百三十里,西至江西铅山县百三十里。唐为建阳县地。五代时王闽置温岭镇。南唐保大九年,改为崇安场。宋淳化五年,升为县。《城邑考》:县旧有土垣,明正德初,因旧址增修。隆庆初,始筑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八十七里。

  ○武夷山县南三十里。峰峦岩壑,秀拔奇伟,清溪九曲,流出其间。明项乔曰:武夷九曲,据地不过三十里,而奇胜殆难悉记,山川之间出者也。余详名山武夷。

  白石山县北三十里。山皆叠石,状若楼台,巅有石室,又有三井。其南五里曰桧岩山,三峰森立,苍桧弥望。又济拔山,在县北五十里,有石坛飞瀑之胜,旁为龙湫,凡九穴,水清如鉴。县东北七十里又有石龙山,接浦城县界,亦名石龙冈。○屏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三峰森立,中一峰独耸如屏。刘子世家于此,学者所称屏山先生也。又仙洲山,在县东六十里,山有两峰,一尖一方,中多奇胜。其支陇为起贤山、刘屏山,朱晦庵讲学于此。《志》云:县东北六十里有寨山,五季及宋皆尝凭险立寨于此,为戍守处。又百丈山,在县东七十里,岩壑幽胜,与浦城、建阳县接界处也。又有竹湖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下有天湖,亦接建阳县。

  三髻山县西北九十里。三峰鼎峙,状如螺髻,北跨广信,西抵邵武,嵬然为万山之宗。又白塔山,在县西百里。《志》云:山高数千仞,云磴十八,折而上,旧名龙济峰,后改今名。山之东麓,复有三峰秀耸,名笔架山。其南麓入建阳,西麓跨邵武,北麓接铭山。今详见上建阳县。○岑阳山,在县北八十里,有岑阳关,接江西上饶县界。又铜钹山,在县东北九十里,最高耸,接浦城县界。

  分水岭县西北七十里,为入闽第一山。分水关在其上,有二水发源岭下,一入江西界,一入福建界,即崇溪上源也。○赤岭,在县南。石晋开运二年,南唐攻建州,自崇安进屯赤岭,王延政遣兵拒之,列栅水南,及战,为南唐所败。或曰今县南有赤石废驿,即其地矣。

  蕉岭县西北八十里,接上饶县界。旧建寨于此,今为蕉岭关。又梅岭,在县东北六十里,岭极高峻。或云汉元鼎中东越反,发兵入梅岭,杀汉校尉,即此岭云。又檀香岭,在县北五十里。《志》云:昔汀、邵寇乱,乡人立寨于岭上以御之。岭多檀木,因名。○温岭,在县治西,一名营岭,基延数里。五代时,立温岭镇,以此名。又黎岭,在县东七十里,高耸为邑之望,岭路旧为通衢,依山险厄,行者病之。元延五年,县尹夹谷山寿开凿,遂为坦途。又东半里许有斗米岭,亦通道所经,悬崖瞰水,久而崩圮。明正统五年,开凿修砌,人以为便。又五峰,在县东八十里,曰金鹅、曰莲花、曰清湖、曰石、曰石廪,皆争奇竞秀。

  ○崇溪在县治东南。有二源,一出县东北岑阳山,承诸山溪壑之水,西南流,绕城北一里,而为东溪。一出分水岭,东南流,汇诸溪之水,经县西北十里大富桥下,支分为陈湾陂,其正流亦至城北一里会于东溪,是为西溪。陈湾陂之水,则由治西贯于中城,达于南郊,委蛇十里,支分广溉,谓之清献渠,宋赵所凿以溉田者也。西溪会于东溪,绕县城东而南下,是为崇溪,俗名大溪,又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