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黑城川,在县北四十里。《唐书》:檀州有镇远军,即故黑城川也。

  ○古北口县东北百二十里。两崖壁立,中有路仅容一车,下有深涧,巨石磊,凡四十五里,为险绝之道。亦曰虎北口。《新唐志》:唐燕乐县东北八十五里有东军、古北二守捉。古北口,长城口也。五代梁乾化三年,晋将刘光攻刘守光,克古北口。石晋开运二年,契丹主入寇,还至虎北口,闻晋取泰州,复南向。宋宣和三年,金人败辽兵于古北口。明年,金取燕京,辽耶律淳之妻萧德妃自古北口走天德,既而燕京归宋。金将蒲苋败宋兵于古北口,复取燕京。《金史》:古北口,国言曰留岭。嘉定二年,蒙古侵金,兵至怀来,金人拒之,败还。蒙古乘胜至古北口,金人退保居庸关。元致和元年,泰定帝子阿速吉八立于上都,遣兵分道讨燕帖木儿于大都。时脱脱木儿守古北口,与上都兵战于宜兴,上都兵败走。宜兴,元兴州属县也,在古北口外。至正二十四年,秃坚帖木儿犯阙,太子东走古北口。明洪武二十二年,命燕王出师古北口,袭乃儿不花于迤都,降下之。永乐八年,塞古北口、小关口及大关外门,仅容一人一马。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寇,官军御之于此。寇别遣精骑走间道,从关左黄榆沟出师后,官军遂溃。自古北口至京师才七舍,漫衍无卫戍望,寇长驱而南,京师大震。既而复循诸陵而北,东循潮河川,由古北口出。今口北有潮河川新营,其北五十五里为黄天西谷。《边防考》:自黄花镇而东,凡四十八关口,至古北口。古北口外有万塔黄崖,西南接潮河川,即雾灵山之支麓也。自宣府龙门所北万松沟至此,四五百里,皆崇山叠嶂,得而守之,可以断东西贼往来之路。天德,见陕西榆林卫。

  石塘岭关县西北四十里。有城周二里有奇,内有石塘营。其北十三里,曰柏楂儿岭,亦曰柏楂山。又北九里曰贾家谷,又北三十里曰青红岭。皆备御处也。《志》云:石塘岭西北有骠骑堡,有水关,白河从西北塞外流经此。又东北有石佛堡。

  白马关在石塘岭东北四十里,东去潮河川九十里,有城,有水关。其东有陈家峪堡,亦曰陈家峪关。又有吊马峪关,南有冯家峪堡。《边防考》:白马关相近有高家堡。万历中,朵颜犯石塘岭,攻白马关及高家堡,官军御却之。关北七十里有汤河,又北百里为满套儿,极冲也。自汤河上梢正南行,顺白河至石塘岭,可二百里。山恶水深,称为天险。

  ○砖朵子关,古北口东第七关口也。又东北为司马台寨,有小城,西去潮河川二十里。其东南为将军台堡。《志》云:司马台北六里,曰虎头山。又有扒头崖,在司马台东。

  曹家寨县东北九十里,西去潮河川六十里,古北口东第十三关口也。近代尝为寇冲,有城周六里有奇,城西为新营口。外三十五里,为青沙岭。又北五十四里,即小兴州。又有牛心山,在曹家寨土墙边外十四里。

  ○黑谷关在曹家寨东北,有水关。其北十四里,曰榆树林。又鸽子塘,在黑谷关东南三十六里。又南十里,曰窄道儿。东北过斗里库,贼巢也。《边防考》:黑谷关东南为吉家庄营。又东五十里,曰大安子岭。又东三十里,曰黄土岭。又东北三十里,曰红门川。又有恶谷寨,在黑谷关南境。嘉靖间,议者请于恶谷、红土谷、香垆石等处,堑崖壁以为固。其地盖相近也。

  墙子岭关县东北七十五里古北口之东南。城周一里有奇,有水关。嘉靖二十四年,朵颜酋影克纠东西虏二十万骑溃此而入,大掠通州及顺义、三河诸县。四十二年,俺答复由此入犯。崇祯十二年,官军败绩于此。守御要地也。又东北为磨刀峪关,亦嘉靖时寇由此入犯处。《边防考》:自墙子岭而东十六里,曰城子谷。又东五里,曰响水川。又东有陡子口、李家庄、青羊岭、三坌口诸处。自三坌口东至红门川十二里,西至墙子岭七十二里。又大、小黄崖关,在磨刀寨东北,其南为北水峪堡,东有黄门关堡。又有熊儿峪寨,在墙子岭东南,东接峨嵋山寨。《志》曰:自古北口而东接峨嵋山寨,凡二十四关口。

  ○镇虏营在墙子岭南三十里,有新旧两城。其东有渔子山堡,西北与熊儿峪相接,东入平谷县境。

  峨嵋山寨县东北百十里,其东曰黄松峪关、将军石关。自将军石而北十三里,曰夹城岭,又北一里曰私盐岭,又北十六里曰斗子峪。又有车道谷,在将军石关东北五十三里,东至盘道岭五里,又东七里,曰李家台。《志》曰:自峨嵋山寨,东至蓟州之黄崖谷关,凡五口。

  石匣营县东北六十里。营西有石如匣,因名。旧有石闸驿,在县南里许,宣德四年,徙于此。弘治十七年,筑城,周四里有奇。自是增兵置守,益为要地。自石匣东北行十里,为腰亭铺,始入山。又十里为新开岭,又十里为老王店。《金史》:贞二年,潮河溢,漂古北口铁裹门关至老王谷,即此。又十二里至古北口,水浅则涉潮河,水大则纡回从山顶行,故石匣至古北,计程为六十里。

  李家庄在墙子岭东三十余里。嘉靖二十二年,总兵永出塞袭李家庄。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