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下注于氵寇水。似误。

  ○鸿上关县西北百十里。旧《志》作七十里。徐广曰:故关今名洪城,一名鸿山关。《水经注》:氵寇水东流,历鸿山关。是也。亦谓之唐关,与定州接界,盖即今之倒马关矣。《舆程记》:倒马关北十五里,为柳角安口。又北五十里,曰插箭岭,即山西广昌县界矣。

  八渡关县西北五十里。关下有水,屈曲凡八渡,因以名关。《寰宇记》:汉所置关也,当山溪之险道。金时置军城镇。明初亦置军城镇巡司,为戍守要地。镇南即定州曲阳县也,今亦见曲阳县。又军城驿,在县西北九十里。洪武二年,置马驿于此,道出山西,以军城镇名。万历九年废。

  赤岸镇在县北。唐武德六年,高开道入寇,自易州而南,掠赤岸镇。《九域志》:镇在定州。《唐县志》云:县又有预备仓四。曰汀都,在县西八里。山羊,在县东北十里。高昌,在县东二十五里。留泉,在县南二十里。皆以村社为名。

  周家堡县西北百十里,倒马关东路戍守处也。有周家镇巡司,又有中窑谷口,在倒马关西北五十里,亦为戍守要地。《舆程记》:周家堡口东至玉河安口十里,西至营沟口十五里,自周家堡西南至倒马关六十里。

  庆都县府西南九十里。西至唐县三十里,东北至满城县七十里,南至定州六十里,西南至定州曲阳县七十里。汉望都县,属中山国。后汉及晋因之。后魏仍属中山郡,孝昌中改属北平郡。高齐废入北平。隋开皇六年又置,大业初又废。唐武德四年,复置望都县,属定州。宋因之。金改为庆都县。元改属真定路,寻又改属保定路。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八里。

  ○望都故城县西北七里。本战国时赵邑。《史记》:秦始皇七年,将军骜死,以攻龙孤、庆都。《括地志》:定州恒阳县有白龙山,又有扶龙山,唐县东北有孤山,所谓龙孤也。庆都盖邑名。汉因置望都县于此。刘句曰:唐初分安喜、北平二县,置望都县,治安险故城。贞观八年,始移今治。五代梁龙德初,晋王存勖败契丹于新乐,契丹主阿保机自定州退保望都,晋王追败之,逐北至易州。是也。恒阳,今见定州曲阳县。安险,亦见定州。

  柳宿城县东南四十五里。汉武元朔三年,封中山靖王子益为柳宿侯,邑于此,后废。今为六宿堡,音讹也。

  ○恒岭县西二百里。《志》云:恒山在县西,与曲阳县接界。

  ○龙泉河在县西北。有龙泉,与县西南诸泉汇而为河,东流溉田三百余顷。《志》云:县北里许有黄、黑二泉,相去仅十余步,二色分明,与龙泉水合流,绕为城壕,隆冬不冰,相传中有温泉云。其下流亦南汇于唐河。

  清水河县西南一里。流经县南,东流二里,合于龙泉河。又有灞龙河,在县西南五里,东北流七里,合于清水河。《志》云:县西三里有坚功泉,又西二里有西堤泉,又县西南有沈家泉、涌鱼泉,俱平地涌出,合于龙泉河,盖即龙泉之上源矣。

  ○马安关在县西。《晋·地道记》:望都县有马安关,或曰马溺关也。《中山记》:八渡、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有马溺水出上曲阳县东北,东流合于氵寇水。《志》云:县附城有东南两关,隆庆初,增建。又有翟城马驿,在县治北。

  康村在县东北。宋咸平六年,契丹寇定州之望都高阳关,将王继忠等赴救,至康村为敌所困,且战且行处也。今讹为狼村铺,道出满城县。又固店,在县西南,道出定州。

  博野县府南九十里。西南至祁州三十里,西至定州九十里,东南至晋州饶阳县七十里。汉蠡吾县地,属涿郡。后汉元嘉初,置博陵县。魏因之。晋改县曰博陆,为高阳国治。后魏改为博野县,属高阳郡。隋属瀛州。唐武德五年,置蠡吾州治此,八年州废。九年改置蠡州。贞观初,又废,县属瀛州。永泰中,改属深州。五代周属定州。宋雍熙四年,置宁边军。景德初,改永定军。天圣七年,又改永宁军。金改置宁州,亦曰博野郡。天德三年,又改为蠡州,治博野。元至元三年,省博野入蠡州。三十一年,复置博野县,属保定路。明洪武初,属祁州。六年,改今属。城周四里,编户二十一里。

  ○陆成废县县南十六里。汉置陆成县,属中山国。武帝封中山靖王子贞为陆成侯,邑于此。后汉废入蠡吾县。旧《志》云:桓帝更置博陵县,盖治此。后魏博野县亦治焉,寻移今治。唐长庆初,横海帅杜叔良讨成德叛将王庭凑,大败于博野。石晋天福六年,成德帅安重荣以晋主臣契丹,耻之,遣骑掠幽州南境,军于博野。即今县也。

  ○唐河在县南。亦曰氵寇水。自祁州流经县界,又东入蠡县境。《志》云:唐河、沙河、滋河三水,俱自祁州流入县南,合为一川,谓之三岔口。东入蠡县,谓之杨村河。○博水,在县西北,自完县东南流,经县西。《寰宇记》云:博水入县境,合于氵寇水。又小店河,亦在县北。其西又有西庄河,俱合流达安州界,会于九河。

  蟾河县东南二十五里。其西有龙塘河,流合蟾河,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