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此昔时大河所经也。唐长寿二年,河溢棣州时坏居民二千余家。又开元十年,棣州河决。太和二年,河决,坏棣州城。宋祥符四年,河决棣州聂家口在今武定州西南三十里,旧州城之西南。五年,又决于州东南李氏湾,环城数十里民舍多坏时大河挟商河为患,议者请徙商河以杀其势。役兴逾年,捍护筑塞,财力俱困,仅免决溢而湍流益暴,需地日削。河势高民屋逾一二丈,民以为忧。乃议徙州治于阳信之八方寺。六年,徙州治而北,以避河患。自是澶、滑之间,大河屡溢,而棣州之流渐绝矣。

  又东经滨州境,合清河以入海。

  《水经注》:河水东径湿沃津今见蒲台县。又东径千乘城北,又东过利城北利城,今见博兴县,或伪为黎城。又东北济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北入于海。夫水流变迁,其详不可得而知。今大清河自蒲台利津县东北入海,惟小清河则经青州府博兴、乐安县境而后入于海。或谓宋初大河东行,大抵从滨州境合于大清河。或谓大清河即东汉以来大河经流之处《水经注》有南北二济,无大小清河之名。其所言北济者,大概与大清河相参错。或大清河即大河故渎,河迁而济水注其中与。夫自东汉至隋唐,水之侵啮涨溢,岂能尽免。而由平原、千乘间以入海,则未经变异也。然则治河如王景,其成法讵不足遵与?自梁晋夹河之战,苟且目前,横挑大衅梁段凝于卫、滑间,决河引水以限晋兵,谓之护驾水。此五代以后溃决之患所由致也。延及宋季,横决无已,而一时蜩螗沸羹之说,迄无成见。金、元河患,皆与国为终始。至于晚近,且谓御河如御翟,庙堂无百年之算,闾阎有旦夕之忧,亦独何欤?《水经》诸书既未能条贯源流,兼综终始,史家纪载,又往往参差同异。兹略举往迩,为之差次古今之变,览者亦可知其梗概矣。右古大河。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六
  ◎川渎三大河下

  大河今自阳武县南,又东径开封府城北,封丘县南。大河今在开封府城北十里。宋元符三年,河决开封之苏村旧《志》云:府西三十余里有苏村。元至元二十三年,河决开封、祥符等郡县十五处开封、祥符、陈留、杞、太康、通许、鄢陵、扶沟、洧川、尉氏、阳武、延津、中牟、原武、睢州,此十五处也。又二十五年,河复决汴梁之太康、通许、杞三县,灌陈、颍二州。皇庆三年,河决开封陈留等县,没民田舍时又决陈、亳、睢三州。延七年,河决开封县苏村及七里寺诸处。泰定二年,河溢汴梁。三年,复坏汴梁乐利堤,发民夫筑塞。明洪武七年,河决开封堤。十六年,,又决开封东堤。自陈桥至陈留陈桥,在府东北二十里,溃流数十里。二十年,河复决开封城。三十年,河溢开封。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寻自荥泽县孙家渡决而东南,开封遂在河北。景泰中,始复故《河渠考》:明初开封城北去大河四十里。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而东经城北五里至此,遂出府南。筑塞以后,大河经城北不过十数里。天顺五年,河溢,决开封府北门。弘治三年,河决开封,南入淮。成化十四年,河决开封府西杏花营在府西二十里。万历十七年,河决府西北刘兽医等堤十余处刘兽医堤,在府西北三十五里。四十四年,河决开封陶家店、张家湾陶家店,在府西北二十里。张家湾,在府西北十五里。由护城堤下经陈留等处,入亳州涡河。是冬决口淤,河复旧道。崇祯十五年,贼决开封西北朱家寨在城西北十七里。城陷大河,自陈、颍诸州漫入淮泗。盖大河出阳武之南,开封城外皆为浸淫沮洳之场矣。而河北之封丘县南去大河五十一里,旧时大河在县西北四十余里。金明昌五年,河决阳武,灌封丘而东,此封丘隔在河北之始也。元至大二年,河决封丘。顺帝至元初,河复决于封丘。明弘治二年,河决原武。其支流决封丘荆隆口在县西南三十余里,漫祥符,下曹、濮,冲张秋。五年,河复决于荆隆口,溃仪封之黄陵冈,更犯张秋,坏会通河。寻命刘大夏治之《河渠考》:弘治六年,都御史刘大夏受命治河,上言:河流湍悍,张秋乃下流噤喉,未可辄治。宜于上流分道南行,复筑长堤以御横波,且防大名山东之患。俟其循轨而后决河可塞也。报可。大夏乃浚孙家渡口,开新河七十余里,导水南行,由中牟至颍州东入淮。又浚祥符东南四府营淤河,由陈留至归德,洒为二道。一由符离出宿迁小河口,一由亳州涡河会于淮。又于黄陵冈南浚贾鲁旧河四十里,由曹县出徐州合泗入淮。支流既分,水势渐杀,张秋遂塞。又筑西长堤,起河南胙城,经滑、长垣、东明、曹、单诸县,下尽徐州,亘三百六十里,谓之太行堤,凡五旬而功毕。《志》云:县东南有陈桥集在县东南四十余里,与祥符县接界。东连马家口,西抵荆隆口,为大河冲要。弘治七年,河决陈桥集。嘉靖二十四年,河复决于此。又有于家店、中栾城与荆隆口相连中栾西为荆隆口。又西即于家店。《志》云:开封西北三十里为于家店渡。即此。皆滨河要地也。万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