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河。其合处为岔河口,并流而经县东,水势汹涌,阔数十丈。

  独流河在县北。旧《志》云:黄御河支流。自兴济县北流,经县境,又北流,入于易水,谓之独流水。《九域志》云:乾宁军北百二十里,有独流口。五代周显德六年,亲征契丹,自乾宁军御龙舟而北,至独流口,溯流西至益津关。是也。宋熙宁九年,高阳关言:信安、乾宁塘泺,因独流决口不收,至今干涸,命有司相视。元丰四年,河决澶州小吴口,北流入御河,合西山诸水,至清州独流寨三叉口入海。旧时河流甚盛,其后黄、御分流,遂至浅塞。

  老鸦堤在县东南。旧筑堤于此,防卫河泛溢,以形似名。汴将葛从周败刘仁恭处也。又东堂堰,在县东北。宋景德初,知雄州何承矩请令沧州乾宁军视斗门,引潮入御河东堂堰,以益塘水。今皆堙废。

  ○坚固寨在县南。唐太和二年,李同捷据沧、景叛,易定节度使柳公济讨之,奏拔其坚固寨。《唐书》:时同捷筑寨于沧州西,抗拒官军,以坚固为名。

  钓台寨在县北六里。宋置寨于此,设兵戍守。又有独流北、独流东二寨,俱在县境,以滨独流河而名,皆宋人所置。金废。

  兴济县府东百八十里。南至沧州八十里。宋清州范桥镇地。大观初,改置兴济县。金初属沧州。大定六年,改属清州。元省,寻复置,属清州。明初改今属。县无城,编户十里。县今废。

  ○卫河在县城西。自沧州流经此,又北入青县界。旧为大河所经。《宋史》:庆历八年,大河自澶州商胡口,北流至乾宁军入海。熙宁初,议者欲闭北流,回河东注。提举河渠王亚言:黄、御河带北行,入独流东寨,经乾宁军、沧州等八寨边界,直入大海。海口阔至六七百步,深八九丈。三女寨以西,阔四百步,深五六丈,其势愈深,其流愈猛,此天所以限契丹也。若再开二股,渐闭北流,此未睹黄河在界河内东流之利耳。不报。宋末,大河南徙。元引会通河,而卫河遂为转输要道。县城西北,旧有范桥渡,为卫河津口,县名兴济盖以此。

  独流河在县北。《志》云:自县西北四十里,而至青县。旧时黄、御二河,皆溢入于此。今县有独流浅,其地多蒲苇之利。

  西泺在县西南。东西横亘凡十余里,南北二十余里。秋后水涨,一望无际。鱼蒲之利,每钟于此。

  ○海清寨在县东北。宋初,置巷孤寨,属沧州,为沿边戍守处。政和二年,改曰海清。金废。乾宁驿,在县治西,洪武中置。

  静海县府东北百八十里。西南至青县七十里,西北至霸州文安县八十里。汉东平舒县地,属渤海郡。宋为清州窝口寨。金明昌四年,始置静靖海县,属清州。元初省,寻复置。明初改靖为静,又改今属。土城周六里,编户十五里。

  ○当城县北六十里。宋之当城寨也。又十里为里堡城,地名稍直口,北去小直沽二十里。宋咸平中,议者以北河可涉,宜有城守,以备北边。诏筑城其地,谓之当城。郭谧曰:决黄河、御河之水,下注当城。是也。金废。《志》云:县南二十里有古城,盖亦宋时戍守处。

  军粮城县东北百六十里。《志》云:元海运时屯粮之所。又吕彭城,在县境天津卫西北二十里。相传彭越、吕布皆尝屯兵于此,因名。

  ○海在县东北百五十里,与山东、辽东接境。古名勃海。应劭曰:海之横出者,曰勃。元行海运,以天津海道为咽喉要地。前朝亦尝通运于此。嘉靖三十八年,辽抚侯汝翼,以辽东大饥,议移粟天津。其入辽之路,自海口发舟,至广宁右屯河通堡,不及二百里,中间若曹泊店、月沱、桑沱、姜女坟、桃花岛、咸可湾泊,各相去四五十里,无风涛、盗贼之虞。从之。寻复罢。《志》云:天津一隅,东南漕舶鳞集,其下去海不过百里,风帆驰骤,远自闽浙,近自登、辽,皆旬日可达。控扼噤要,诚京师第一形胜处也。

  卫河在县城西北。自青县合滹沱河流入境,至小直沽,与白河会。东南漕舟,悉由此北达,而南北群川,尽从小直沽以达于海。

  小直沽县北九十里。《志》云:出县北五十里,为杨柳青。又十里为当城,又十里为里堡城,又十里为小南湖,又十里即小直沽。其北则白河,受北路之水。其南则卫河,合南路之水。皆会于此,同流入海。天津卫设焉,为京师东面噤喉之地。由直沽而西北三十里,即武清县之杨村驿矣。○大直沽,在县东。《志》云:出县南十五里,有双塘渡,又东五里为古城渡,又七十里至大直沽。今天津卫东南十里,即大直沽渡也。小直沽受群川之委流,大直沽又在其东南,地势平衍,群流涨溢,茫无涯,故有大直沽之名。又东与小直沽并注于海。

  丁字沽在天津卫东北五里。自武清县汇白河之水,注于直沽。今有丁字沽渡。又新开沽,在天津卫东九十里,相去十里曰水套沽,其长四十余里,亦名新河,即天顺初议开海滨二沽,以通蓟州运道处也。

  咸水沽在天津卫东六十里,即古豆子也。《括地志》:自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