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北尽馆陶县界。

  沙河府东北四十里。《志》云:河南北约长二十里,东西阔二里,流常不定。一名流沙河。下流合于漳河。又雕马河,在府西南。宋时引漳河注此,绝卫河而注城中,复北出以入于卫河。今皆湮废。○马颊河,在县东五十里。旧自开州流经此,阔约百步。今虽枯竭,故道犹存。淫雨泛溢,辄害禾稼。下流入山东朝城等县境。今详见山东高唐州。

  ○马陵道府东南十里。《左传》成七年,公会诸侯救郑,同盟于马陵。《战国策》:梁惠王二十七年,伐韩。齐救韩,使田忌、孙膑直走魏都。魏将庞涓倍道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乃使万弩夹道而伏,涓至杀之。即此处。是时梁尚都安邑,齐入魏境道出此也。隋因置马陵县。宋人河北漕运,往往于黎阳或马陵道口装卸,盖津要所关矣。

  沙亭在府东。《春秋》定七年,齐侯、卫侯盟于沙。左氏谓之琐。杜预曰:元城县东南有沙亭。晋太和五年,秦王猛围邺,燕慕容桓自沙亭屯内黄。是也。《晋·地道记》:元城县南有琐阳城。盖即沙亭矣。○金波亭,在故魏州城内。五代梁乾化五年,分魏博为两镇,置昭德军于相州。魏人不乐分徙,遣刘将兵屯南乐以逼之。遣别将王彦章将骑入魏州,屯金波亭。既而魏州军乱,围金波亭,彦章斩关走。

  小滩镇府东北三十五里卫河滨。自元以来,为转输要道。又东北三十里,而达山东冠县。今河南漕运,以此为转兑之所,有小滩巡司。嘉靖三十七年,又设税课司于此。或以为镇即古枋头,误也。其西南数里有岔道村,亦卫河所经也。○台头堡,在府城南,其地有高台。相传魏惠王拜郊台,村因以名。又束馆堡,在府东六十里,以有束庙而名。亦曰束馆。《镇志》云:府西北三十里有西店集,漳河旧经此。又有儒家寨堡,在府西北四十里。黄金堤堡,在府东北三十里,皆商民辏集处。

  铜雀驿在魏州旧城内。五代梁乾化二年,宣义帅杨师厚军魏州,馆于铜雀驿。会朱友弑逆,师厚遂入牙城,据有魏博。是也。《志》云:今有艾家口水驿,在城南卫河滨。

  河门在旧魏州城外。《唐书》魏州有河门旧堤,魏帅乐彦桢尝因以筑罗城。五代梁乾化五年,分魏相为两镇。魏人谋作乱,曰:六州历代藩镇,兵未尝远出河门。谓此也。○狄公祠,旧在府西南二十里。狄仁杰尝刺魏州,民因立祠祀之。晋将李嗣源自澶州驰救魏州,军狄公祠下,即此。

  大名县府东南十里。东至山东朝城县七十里,东北至山东冠县九十里,东南至南乐县三十五里。本汉元城县地。东魏天平二年,析置贵乡县,属魏郡。后周为魏州治。隋因之。唐亦为魏州治。五代梁乾化末,晋王存勖入魏州,改曰广晋县。汉曰大名县。宋熙宁六年,省入元城县。绍圣二年,复置。政和六年,移治南乐镇,即今县治也。金亦为倚郭县。元初仍治于此,寻又迁入郭内。至元九年,复还故治。明初废。洪武三十一年,复置于郭内。永乐九年,复还故治。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九里。

  ○贵乡废县在今县北。《水经注》沙丘堰有贵乡。《五代志》:前燕慕容置贵乡县,属昌乐郡。昌乐,即今南乐县也。刘句曰:后魏天平二年,分馆陶西界于今州西北三十里古赵城,置贵乡县。后周建德七年,以赵城卑湿,西南移三十里,就孔思集寺为贵乡县治。大象二年,于县置魏州。隋大业中,为武阳郡治。唐开元中,与元城县并在郭下。今县盖即故贵乡县地也。

  ○惬山县北十五里。汉成帝时,河决。王延世于此运土塞河,颇惬人心,因名。唐建中二年,朱滔等共拒朝命,救田悦于魏州,引兵营于惬山。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击滔于惬山之西,为滔所败,蹙入永济渠,溺死甚众。今元氏故城旁,有朱滔壁垒余址。

  ○卫河县北五里,与元城县接界。滨河有艾家口递运所。弘治初,卫水自此决溢为患,因筑堤障御,名曰红船湾堤。又县有附城堤。正德间,漳、卫二水决溢入境,县令吴拯增筑此堤,植柳千株,环抱县治。一名吴公柳堤。《郡志》:县境有卫河堤,起自县之新镇,达于馆陶,延袤三百余里。成化二十二年,郡守李瓒增筑。又县西北二里有张家堤,西南八里有李茂堤,县东北十五里有范胜堤。俱嘉靖三十六年以后,漳河南决,因筑诸堤捍卫。万历三十八年,卫河溃于范胜堤,即此。《志》云:县东三里有逮家堤,起自南乐县界,经县境,抵卫河滨。盖古堤也。又县治二里有诸公堤,嘉靖二十八年,邑令诸所筑,因名。

  屯氏河县东南三里。即汉成帝时,河决馆陶及东郡金堤者,支流派别,县境因有此渠。宋时大河自南乐县东北流入县境,又东北入元城县,此即大河故渎矣。今废。○雕马河,在县北,与元城县接界。今亦涸。

  张家泽县东二里。鱼藻繁衍,冬夏不涸。《志》云:昔有县令张珩者,结庐读书泽上,因名。又县西南三里有白水潭,林树交荫,菱荇纵横,为近郊之胜。盖即屯氏河之余浸矣。

  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