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人已得破贼。谓此也。魏于其地置黄郭戊。齐建武四年,黄昙纷以万余人攻魏南青州黄郭戍,为戍主崔僧渊所败,举军皆没,梁得其地,置南北二青州于此。太清三年,北青州刺史王奉伯举州附魏。胡氏云:梁大通二年,魏北青州刺史元世亻隽以州来降。魏北青州治东阳,去梁境甚远。盖世亻隽以怀仁之地来降耳。东魏武定七年,又改置义塘郡及义塘、怀仁等县,寻并义塘县入怀仁。隋初废郡属海州。唐因之。元和十五年,楚州刺史李听讨李师道,克怀仁等县。是也。南唐又移县治赣榆城,而故城遂废。

  龙沮城州西六十里。《城冢记》:楚将龙且所筑也,韩信下齐,项羽遣且筑垒,大小凡二。刘宋泰豫初,以垣崇祖行徐州事,戍龙沮。萧梁置龙沮县,兼置东彭城郡。后魏因之,并移海州治龙沮城。高齐时废。唐武德四年,亦置龙沮县,属海州。八年废。今为龙沮镇。魏收《志》龙沮县有即丘城,盖与山东沂州接界。

  青山城州东北六十里青山之麓。唐武德四年,置青山县,属环州,八年废。《寰宇记》:青山之阴,有汉赣榆县故城。○钟离昧城,《郡国志》:在州东南百里伊卢乡。《史记》项王亡将钟离昧家伊卢。是也。城旁有羽泉,相传为舜殛鲧处,《一统志》云:州西八十三里,又有东安废县。东安,汉城阳国属县,后汉属琅邪,在今山东沂水县,或南北朝时侨置于此。

  ○朐山州南四里。上有双峰如削,俗呼马耳峰,旁有龙潭,水甚清冽。秦始皇三十五年东巡,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东门阙。盖在此。后汉和平二年,朐山崩。宋泰始三年,薛安都以彭城降魏,垣崇祖将部曲奔朐山,据之。朐山濒海孤危,崇祖浮舟山侧,为备。自是每置戍于此。其东北岭曰石棚山,有巨石覆压岩上如棚,因名,岭甚高峻。又州西二里有谢禄山。禄,东海人,赤眉将也,尝屯兵于此,因名。

  郁洲山州东北十九里。海中有大洲,周围数百里,谓之郁洲,亦曰郁州,《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晋隆安五年,孙恩袭建康,不克,浮海北走郁洲,将军高雅之御之,为恩所执,既而刘裕破走之。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人南寇,进逼彭城,时江夏王义恭督兵彭城,甚惧,长史何勖议席卷奔郁洲,不果。泰始三年,魏人围青州刺史明僧嵩于东阳,刘怀珍自山阳浮海赴救,至东海,闻僧嵩已败,保东莱,怀珍进据朐城,众惧,欲保郁洲,怀珍不可而止,自是青、冀二州皆侨治焉。七年,垣崇祖保郁洲,自洲将数百人入魏境七百里,据蒙山。齐初亦为青州治。《齐志》:郁洲有田畴鱼盐之利,宋刘明善为青州刺史,以海中易固,不峻城雉,乃聚石为之,高可八九尺,后为齐郡治。永明初,徙齐郡治瓜步,以北海郡治焉。梁复为青、冀二州治,天监十二年,郁洲近魏境,民多私与魏人交市,先一年,朐山外叛,郁洲亦阴与魏通,朐山平,心不自安,其民徐道用等遂作乱,夜袭州城,杀青冀二州刺史张稷降魏,魏遣兵赴之,游肇谏曰:朐山滨海,卑湿难居,郁洲又在海中,得之无用,于敌要近,不当劳军旅,费馈运以争之,不听。既而梁北兖州刺史康绚遣兵进讨,复取郁洲。自隋以后,皆为东海县治。《通典》郁洲即田横所保。东魏武定中,置临海镇于此。其山亦名郁郁山,又名苍梧山。山有九峰,俗传自苍梧飞来也。东阳,今见山东益都县。蒙山,今见山东费县。

  巨平山州北三十里。一名繇吾峰。南接东海,北抵虚沟,中有龙潭,其南岭上有吕母固。高二里,即王莽时,琅邪海曲吕母招亡命数千,杀县令,还保海岛处也。山之东岭曰栖云山。海曲,见山东莒州日照县。○马岭山,在州西百五十里,与山东沂州接界。

  卢石山州东南六十里。山多黑石,因名。相传韩信为楚王,镇于三卢。宋张耒云:三卢者,卢石山、伊卢山、句卢山也。伊卢山在州东南八十二里,近伊卢乡,一名大伊莱山。句卢山在州东南百二十里。○古城山,在州东五里,《地理新书》以为海州故城也,基址犹存,宋时戍守其上。一名孔望山,相传孔子问官于郯子,尝登此望海。

  小鬲山州东北六十里。孤峰特秀,三面壁立,俯临深溪,惟东隅可通人行。其上累石为城,亦谓之田横固。又有平山,在州东北百里,其相去十五里曰嘤游山,周回浮海中,群鸟多翔集于此,元时海运所经。○蛎山,在州东南百里海中,四面平坦,潮生则没其半,山多蛎,因名。又州南百里有大、小伊山,南北相距约二十里。又东、西二陬山,亦在州东南百里,一在海隅,一在海中,东西相对,皆滨海守望处也。

  ○海州东二十八里。南接朐山,北接赣榆,西趣州城,往来渡处广二十余里。《寰宇记》:州渡海处名黑风渡,七月渡者多覆溺之患,余月则否。州东有捍海堰。《南兖州记》:堰有二,一在东海城东北三里,西南接郁洲山,东北至巨平山,长三十九里。隋开皇十五年,县令元暧造,外以捍潮,内以储水,大获灌溉之利。一在城北三里,南接谢禄山,北至石城山,长六十三里,高五尺。开皇九年,县令张孝徵造。亦名东西堰。

  桑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