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睢宁县,属泗州。元改属邳州。今土城周三里余,编户二十六里。

  ○新城县南五十里,相传宋韩胄所筑。

  ○阳山县西北五十里。上有五层石台,亦谓之羊山。万历中,潘季驯于羊山、龟山土山相接处,创筑横堤数十里,以防大河泛溢,是也。又有刘胡山,在县西北七十二里。山周数里,相传昔有刘胡将军屯此而名。

  ○黄河县北五十里,与邳州接界。《志》云:县西北七十里为马家浅,东至邳州新安浅二十里,西接灵壁县之双沟,亦二十里。河南岸又有王家口、白浪浅等处,皆河防要地也。又黑山口,在马家浅,西接徐州界,亦为大河东决之口。

  睢水在县治北。自宿州灵壁县流经此,又东北流四十里,引芹沟湖水入宿迁县界。《志》云:芹沟湖在县东十五里,周八里,流入睢河。

  峰山湖县东北四十里,周十二里。万历中,河臣潘季驯筑双沟遥堤,恐河涨直至峰山湖,分流旁决,因筑羊山横堤以备之。又合湖,在县西北七十里,一名葛湖,流合沂水,南入大河。

  ○高作镇县东十五里。又县西三十里有子仙镇,县北六十里有本社镇,县西北六十里为新安镇,皆居民商旅萃集之所也。

  附见:

  邳州卫在州治东南,洪武十三年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二十三

卷二十三
  ◎南直五

  ◇扬州府东至海三百六十里,南渡江至镇江府五十里,西至滁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凤阳府泗州二百十里,北至淮安府三百二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二千三百二十里,至南京二百二十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楚汉之际,分置东阳郡。汉初属荆国,后又属吴。景帝更名江都国。武帝更名广陵国。后汉为广陵郡。三国属魏,为重镇,后属吴吴主亮建兴二年,使卫尉冯朝城广陵。晋亦为广陵郡初治淮阴,后治射阳,江左还治广陵。东晋以广陵控接三齐,尝使青、兖二州刺史镇此大宁三年,郄鉴都督青、兖二州军事、兖州刺史,镇广陵。苏峻平后,还治京口。宋亦置广陵郡。元嘉八年,始定为南兖州治。齐梁因之。北齐改为东广州。陈复为南兖州。后周改为吴州。隋初为扬州置总管府。大业初,曰江都郡炀帝幸江都,制江都太守秩与京尹同。唐武德三年,改为兖州。六年,又改邗州。九年,改为扬州置大都督府。《唐纪》:是年以襄邑王神符检校扬州大都督,始自丹阳徙州府及居民于江北,繇此广陵专有扬州之名。天宝初,曰广陵郡。乾元初,复曰扬州,兼置淮南节度于此。五代时,杨氏都焉,曰江都府。南唐以为东都。周世宗取之,复曰扬州仍置大都督节度。宋因之亦曰广陵郡淮南节度,建炎初,升为大都督府。元曰扬州路至元十三年,置大都督府,又置江淮等处行中书省。明年,改为扬州路,寻又改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初曰淮海府《旧志》龙凤六年改,寻曰淮扬府,后复为扬州府时龙凤十二年,元至正二十六年也,直隶京师,领州三、县七。今仍曰扬州府。

  府根柢淮左,遮蔽金陵,自昔为东南都会贾谊曰:汉以江淮为奉地。盖鱼盐谷帛,多出东南,广陵又其都会也。吴王濞称兵于此,汉室几为动摇。孙权不得广陵,虽数争淮南,而终以长江为限。东晋以后,皆建为重镇。梁末没于高齐,而烽火照于阙下。隋人命贺若弼镇广陵,陈祚不可复保也。李子通窃取江都,亦复南据京口,规有数郡。唐时淮南雄镇,莫若扬州。及高骈拥节自雄,外成巢温之毒,内酿毕吕之祸。杨行密收其余烬,犹能并孙儒,却朱温,缮兵积粟,保固江淮。沿及南唐,尚为强国,及周世宗克扬州,江南于是日蹙矣。宋室南迁,以扬州枕江臂淮,倚为襟要。赵范曰:扬州者,国之北门,一以统淮,一以蔽江,一以守运河,皆不可无备。王应麟曰:扬州俯江湄,瞰京口,南蹑钜海之浒,北压长淮之流,必扬州有备,而后淮东可守西山真氏曰:维扬、合肥,两淮之根本。又鲁氏涣曰:淮东控扼有六:一曰海陵,二曰喻口,三曰盐城,四曰宝应,五曰清口,六曰盱眙,而皆以扬州为根本。及宋运已移,李庭芝竭蹶于此,强寇且畏其锋。明初既定金陵,即北收扬州,不特唇齿攸寄,亦即以包并淮南也。都燕之后,转输特重,扬州为之咽喉,故防维常切。迩者北阙天崩,江沱偷息。有大臣议开府维扬者,或密投之以书见《甲乙痛哭集》。其略曰:阁下舍廊庙之安,膺疆场之任,岂非以北风日竞,东南一隅势且岌岌哉!然而阁下遂欲驻师维扬,愚以为非计也。昔人尝言:维扬者,淮南之根本。繇今日言之,则京口、金陵,又维扬之根本,而淮、泗、滁、凤皆维扬之门户也。维扬或警为之根本者,可恃乎?未可恃乎?今日之骄将悍兵、巨奸大,幸封爵、列营屯者,阁下将委以门户之任,又可恃乎?未可恃乎?山阳竖子谓刘泽清,声色自娱;睢州老革谓许定国,狡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