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州境楚王山相接。又大方山,在旧县东南二十里,其相连者又有小方山,亦与州接境。

  丁公山今县南十五里。相传楚将丁公追汉王于此,其地亦名丁里村。又绥舆山,在今县东北二十里。刘裕为绥舆里人,里盖因山以名也。○浮绥山,在今县南三十里,东接蕉子山,又东为天门山,山谷幽邃,林木蓊蔚。又大观山,在今县东南四十里,山多岩洞,其相近者曰白土山,下为白土镇。

  永固山在今县南四十里。下有永固镇及永固湖。《寰宇记》:县南二十里有胜高山,东接丁公山,山阴有黑坞,约三亩许,夏秋积雨其中,染人衣,即成黑色云。胜,一作升。在今县南十里。

  ○黄河在县北。《志》以为即汴河故道也。自河南永城县及砀山县境,流经县西六十五里之新挑沟,又东五里为赵家圈,又东十里至拖绳桥,又东十里至东镇渡,又东二十里至曲里渡,又东五里至朱珊渡,又东十二里至旧县北三里之冀门渡,又东三里至两河口,与山西湖之委流合,以达州境。宋绍圣中,汴水冲决,县令张淳凿汴水新渠,以避水患。元大德间,县令马彻里复开南伏道口、北铁锁孔二渠,以泄水,其后大河挟汴而东,县境遂为大河经流。明嘉靖二十七年,河决秦沟,自新挑沟以至朱珊渡一带俱淤,惟冀门渡以东,尚存旧流,其后溃决不时,河去县益远。万历三十四年,始复旧道。详见川渎大河,下仿此。

  睢水在县南五十里。自河南永城县流入境,又东入徐、宿二州界。○西流河,在县南三十里,稍东有浮绥诸湖,北经旧县治南,汇于东北三里之两河口,而合大河。又有淇河,在今县西五十里,东北流经杨家集,又经旧县西南,而东北会于两河口。

  山西湖在今县西南十二里。又南接于永固湖,湖在永固山下,其南为梧桐湖,稍西曰时村湖,又南曰土形湖,又南合于睢水。○姬村湖,在县东十五里,又东五里曰姬村泊。明万历中,议引运艘自灵壁双沟,繇睢水历永固、姬村诸湖,至徐州九里沟,出小浮桥,是也。又有青庄湖,在县南四十里,苏家湖在县东南八十里,稍西又有李家庄湖。

  英州泊县西北五十里。《志》云:其地有城址,中多水,相传昔置州于此。又西北五里为黑沙废县,即故英州附郭县也。元末,其地为水所圮,遂成平陆,今俗呼为雁门泊。○朱珊泊,在县西十里,即朱珊渡也。又白米堰,在县东南三十里,源出县东南五十里白米山下,导流西北,为灌溉之利。

  鸿沟在旧县西北四十里。县西北二十里曰白羊沟,又有白沟,西北十里曰菱沟,东北八里曰凉楼沟,东南五里曰黄柏沟,西南六十里曰渠沟,皆水患时导流分泄处也,今堙废。

  郑陂在县西北。曹魏黄初中,郑浑为沛郡太守,界下湿,患水潦,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曷,开稻田,郡人不以为便,浑曰:地势污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陂成,民赖其利,号曰郑陂。今堙。

  ○曲里馆在旧县西三十五里。《志》云:黄河自河南虞城,达县北冀门集,出徐州小浮桥,所谓贾鲁故河也,亦谓之赵渠。明嘉靖末,始北徙。万历初,河臣潘季驯议复故道,不果。二十六年,河决山东单县黄固口,稍复成渠,惟曲里馆至三仙台四十里如故,河臣刘东星欲浚之,又议开支河,自三仙台至小浮桥,又不果。至三十四年,大河复经曲里馆而东。今有曲里渡。

  红亭在今县西北。杜预曰:萧西有红亭。昭八年,大于红,即此亭也。红与宋近,而去鲁甚远,或以为鲁之边邑云。○赵家圈,在今县西六十里,有赵家圈渡,大河津要处也。嘉靖四十四年,大河繇此冲决,丰、沛皆受其患。有赵家圈巡司。

  沛县州西北百四十里,东至山东滕县九十里,西北至山东鱼台县百十里。古Τ阳国地。秦置沛县,为泗水郡治。汉高初起于此,改泗水郡为沛郡,移郡治相,沛县属焉。时谓之小沛,吕后封吕种为沛侯,邑于此。后汉亦为沛县,仍属沛国。晋因之。宋属沛郡。后魏因之。隋属徐州。大业初,属彭城郡。唐仍属徐州。宋因之。金初属邳州,后属滕州。元初移滕州治此,州寻废,寻省县入丰县。至元二年,复置沛县,属济宁府。十三年,属济州。明初改今属。旧城周二里,编户三十六里。

  ○沛故城县治东南微山下。山无石,隆然一土冈耳。汉高初起于沛,为沛公。后汉兴平元年,陶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建安初,吕布夺徐州,先主仍屯小沛。三年,布遣兵拔沛城。四年,先主取徐州,复屯小沛,为曹操所败,自是沛县皆兼小沛之名。萧齐建武三年,魏主宏如小沛,是也。《志》云:汉沛县城在今县西北,又为小王城。元至正十七年,孔士亨等据其地,因筑此城,今圮。县东又有泗水城,相传秦泗水郡治此。

  留城县东南五十里。故宋邑。秦置县。二世元年,秦嘉立景驹为楚王,在留,沛公乃往从之,欲请兵以攻丰。又张良遇汉高于此,因封留侯,寻亦为留县,属楚国。后汉属彭城国。晋因之。大元三年,苻秦将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