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唐武后长安四年置宫,因分寿安置兴泰县。神龙元年废。○连昌宫,在寿安废县西二十九里。唐显庆三年置。

  赵保镇关县西南三十里。又县西南百二十里有穆册镇关。今俱有巡司戍守。

  张白坞在县西北。后汉末,贼将张白骑据此,曹公使庞德破之于两崤间。西魏大统四年,宇文泰置戍以拒东魏,使权景宣守之。○福昌山寨,在县南。元末,土豪屯聚于此。

  永济桥在县东十三里。旧《志》:在寿安县西十七里。隋大业三年置,架洛水上。隋末废。贞观八年,修治,造舟为梁,长四十丈,后又易以石柱云。《河南志》:在新安县西十七里。

  永宁县在府西南二百里。北至渑池县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陕州二百里,东至宜阳县百二十里,西至卢氏县百八十里,南至嵩县百六十里。汉为渑池县之南境,属弘农郡。西魏于黄栌城置北宜阳县,后改熊耳县,属宜阳郡。后周移于刘坞,属同轨郡。隋徙治同轨城。义宁二年,又移于永固城,因苻坚旧城置县,曰永宁。唐初复移治同轨城,属熊州。贞观初,改属州,又移治莎栅,后又移治鹿桥驿。显庆初,改属洛州。宋属河南府。金属嵩州。元属河南路。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六十四里。

  ○同轨城在县东。西魏置同轨防于此。大统十五年,高澄至洛阳,同轨长史裴宽与东魏将彭乐战,为乐所擒。后周为同轨郡。隋开皇初废。《通典》:永宁县,后周置黄栌、同轨、永昌三城以备齐。唐武德二年,移县治同轨城,兼置函州。八年,州废。又莎栅,亦在县东。唐乾元、上元间,卫伯玉等屡破史思明将李归仁于永宁、莎栅之间。宝应初,仆固怀恩等帅蕃汉兵,讨史朝义于东京,军于同轨城。

  崤县城在县北五十里。后魏太和十一年,置县,属恒农郡,以三崤山而名。隋大业初,并县入熊耳。唐初复置。《旧唐书》:武德元年,复置崤县;二年,属函州;三年,自石坞移治鸭桥;八年,改属陕州;十四年,移治硖石坞,改曰硖石县。《宋志》:熙宁二年,省硖石为石壕镇。五代刘知远自太原南下,至陕州,明日至石壕,是也。旧《志》:石濠镇,在陕州东南九十里。

  龙骧城在县西四十里。晋末,龙骧将军王镇恶伐秦,尝军于此,因名。又县西三十里有金门坞,或以为金门郡城也。

  ○崤山在县北六十里。亦曰三崤。崤水出焉,北注于河。《志》以此为东崤。其西崤在陕州东南七十里,峡石故城是其地也。李吉甫云:两崤相去三十五里。今详见前名山三崤。○金门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溪水出焉。《志》云:金门溪水出金门山,北经金门坞,西北流入洛。又有白马溪水,在今县东十余里,水出南山,北入洛。后汉建武二年,强弩偏将军陈俊转击金门、白马,皆破之,是也。

  阳虚山在县西五十里。一名阳峪。黄帝时,仓颉随帝南巡,登阳虚之山,是也。有玄扈水出焉,流注于洛。又大通山,在县西五十里,有风穴,击之如雹声。

  鹈鹕山县西八十里。高峻凌云,有二峰尤为峻极。山接卢氏县界,黄城溪水出焉,东南流入洛。○荀公谷,在县东南,有荀公涧水出南山,东北流入洛。宋元嘉中,庞季明侵魏,入荀公谷,是也。又檀山,在县西五十里。其山四绝孤峙,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

  摩云岭县西八十里,岭高入云。又鱼脊岭,在县北七十里,以形似名。又县西四十里有分水岭,陕州、嵩县亦俱有之,以泉流分注名也。《志》云:县西南百二十里有十八盘岭,接卢氏县界,一名高门关。又县西南有角鸡尖等洞,旧产银;马槽等洞,产青碌。今皆封闭。

  回溪阪在县北崤山南。俗名回坑,长四里,阔二丈,深二丈五尺。更始初,王莽遣九虎将东击汉兵,至华阴回溪,据隘自守,为汉兵所败。又建武三年,冯异与赤眉战,败,奔上回溪阪。杜佑曰:自汉以前,入崤之道皆由此。曹公西讨,恶其险,乃更开北道。郑康成云洛阳北险,西有降谷者,即回溪也。○崤底,在县西北七十里,即崤谷之底也,亦曰崤阪,一名渑池。冯异大破赤眉于此,光武劳之曰: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是也。今有崤底关。明初,置巡司于此。今革。

  ○洛水在县南五里。自卢氏县流入,至县东六十里而入宜阳县境。亦曰永宁川。○刀に川,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出陕州界,下流经宜阳县界,入洛水。一名昌河,亦曰昌谷水。又有大宋川,在县东北二十里,源出县北八十里之横塘山,至宜阳县境,注于洛水,即宜水矣。

  宣利渠在县西南三里。又有新兴渠在县西二里,万箱渠在县西一里,龙头渠在县西四十五里。皆分洛水以溉田,甚为民利。

  ○崎岫宫在县西五里。又县南二十三里有兰峰宫。皆唐高宗显庆三年置。

  鹈鹕关在县西鹈鹕山谷,唐所建也。今废。○高门关,在县西十八盘岭上。又县西八十里有崇阳镇关。俱有巡司。《志》云:县西六十里有松阳关,尤险厄。

  鹿桥驿在今县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