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雒阳却屯渑池,聚兵于陕。坚入洛阳,分兵出新安、渑池间以要卓。既而卓使董越屯渑池,引还长安。晋永兴三年,东海王越等遣军迎车驾于关中,以周馥为司隶校尉,假节督诸军屯渑池。永嘉四年,刘聪遣子粲等寇洛阳,自大阳济,败监军崔邈于渑池,长驱入洛川。此皆故渑池也。唐光启初,蔡州贼秦宗权将孙儒攻东都,留守李罕之兵少食尽,弃城,西保渑池,即今渑池县。

  蠡城在县西四十里。宋白曰:渑池,旧理蠡城。曹魏贾逵为渑池令,治此。姚秦以弘农太守戍焉。刘裕伐秦,王镇恶进军渑池,遣毛德祖击擒秦将尹雅于蠡城,是也。今县治西有蠡城驿。《水经注》:蠡城南对金门坞,坞属永宁县,以洛水为界。○俱利城,在县西。旧《志》云:县西十二里有东、西俱利城,二城相去止一里。相传秦昭王会赵惠文王处,云秦、赵俱利也。又有会盟台。《志》云:秦、赵会盟于此。

  ○广阳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一名渑池山。《郡县志》:渑池,故韩地。秦攻商君,杀之于郑渑池。郑,即韩矣。翼奉曰:成周右阻渑池,汉景帝始因崤渑之地以目县。又韶山,在县北三十里,金人以此名州。县东北三十里又有田山,山平可种。○白石山,在县东北二十三里,涧水所出。据《水经注》,以为即广阳山。

  ○水在县南十里。源出三崤东马头山之阳谷。《水经注》:水出渑池县蟠冢社阳谷,东北流,历渑池川,或谓之彭池;又东径秦、赵二城南,又东入新安县界。亦谓之涧水。唐开元十五年,涧溢,毁渑池县,是也。○天池,在县南。贞观十八年,畋于渑池之天池。《水经注》:熊耳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入洛,水侧有一池,世谓之黾池。天池,盖近宜阳西北境。

  ○紫桂宫在县西五里。唐仪凤四年置。调露二年,改曰避暑宫。永淳初,又改曰芳桂宫。明年,废万泉、芳桂、奉天宫,高宗遗诏也。

  南村关在县西北九十七里。有济民渡,路通山西垣曲县,设巡简司以守之。义昌镇,在县东四十里。《志》云:汉三老董公于此遮说汉王为义帝发丧,因名。今为义昌驿。

  登封县在府东南一百四十里。东至禹州密县八十五里,北至巩县有百三十里,南至汝州九十里。古阳城也。禹避舜子于阳城,即此。《世本》言禹都阳城,误也。汉武帝元爵元年,分阳城置崇高县,属颍川郡。东汉省入阳城县。后魏太和十三年,置堙阳县。东魏天平初,又于县置中川郡。后周郡废。隋开皇六年,改县曰武林。八年,又改曰输氏。大业初,改曰嵩阳,属河南郡。王世充置嵩州于此。唐初因之。贞观三年,州省。十七年,省县入阳城。永淳初,复置,旋省。光宅初,仍置嵩阳县。登封元年,改今名。神龙初,复曰嵩阳,旋复故,属河南府。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四十四里。

  ○阳城废县在县东南四十里。《河南志》:在县东二十八里。本周之颍邑。《左传》昭元年,晋赵孟自郑还,周景王使刘定劳孟于颍。九年,晋梁丙、张率阴戎伐颍。阴戎,即陆浑之戎也。战国初,属郑,谓之阳城。《史记》:郑君乙十一年,韩伐郑,取阳城。秦亦为阳城县。陈胜,阳城人也。二世三年,沛公自洛阳东还,至阳城。汉二年,汉王使韩襄王孙信急击韩王郑昌于阳城,昌降。汉置县,属颍川郡。东汉永平六年,幸阳城。初平二年,袁术表孙坚领豫州刺史,屯阳城。袁绍寻遣周昂为豫州刺史,袭夺坚阳城,坚击昂,走之。晋仍为阳城县,属河南郡。义熙十二年,刘裕伐姚秦,使新野太守朱超石等趣阳城。后魏正光中,复置。孝昌二年,置阳城郡。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嵩州于此。仁寿四年,州废。大业初,县属河南郡。唐初,仍置嵩州。贞观三年,州省,县仍属洛州。登封初,改曰告成县。神龙初,复曰阳城,旋复曰告成。天二年,更名阳邑。后唐复故。五代周显德五年,省入登封县。《志》云:城中有测景台,周公定此地为土中,立土圭测景,汉唐皆因之。○康城废县,在故阳城南,后魏所置。隋仁寿四年,废入阳城县。

  颍阳城县东南八十里。本秦邑。沛公南攻颍阳,屠之,封祭遵为颍阳侯。又汉置颍阳县,属颍川郡。章帝封马防为侯邑。建初八年,幸颍阳,是也。晋省。后魏复置,仍属颍川郡,寻属阳城郡。东魏属中川郡,后周省入堙阳县。唐载初元年,分河南伊阙、嵩阳地置武临县。开元十五年,复曰颍阳,仍属河南郡。宋因之。金废为镇。

  纶氏城在县西七十里。《竹书纪年》: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又《史记》:秦攻韩缑氏、蔺。或曰:蔺,即纶也。二邑盖相近。汉置纶氏县,属颍川郡。东汉建初四年,改置轮氏县。晋废。其西有武林亭,又西有堙阳亭,亦曰堙阳城,汉乡亭名也,北魏及隋因以名县。又有当阶城,在堙阳之西,或曰后魏所置。

  ○嵩山在县北十里。中岳是也。有逍遥谷,一名承天谷,道士潘师正居此,唐高宗尝幸焉。又少室山,在县西十七里,一名御寨。潘岳云:少室山有十八叠,周百里。其北有少林寺,背五乳峰,元魏所建,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