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顺初,守臣余子俊以宋渠湮塞,乃相城外西南有交、二水,源流未竭,因地势高下,导之灌注城市。其水清甘,民皆取给焉,亦谓之通济渠。《志》以为成化中开,误也。又城东今有景龙池,引水入城,注秦王府中,即龙首渠旧迹矣。旧《志》:水出蓝田县,合荆谷诸水,北流入霸水。

  沣水府西三十里,出县南山谷中。《汉志》注云:源出秦岭西北,经子午谷,又得丰谷口水,故名焉。张楫曰:沣水出南山丰谷也,东北流,经故长安城西,又北至咸阳县境入渭。《禹贡》:沣水攸同。《诗》:丰水东注。《老子》:丰水出,深十仞而不受尘垢。金铁在中,形见于外,是也。成帝鸿嘉中,王商穿长安城,引内沣水注第中。晋大兴中,刘曜尝立囿于水上,曰沣水囿,寻省囿以与贫民。义熙十三年,后秦姚恢以安定叛,南据城。秦主泓遣姚等屯沣西以备之。唐至德二载,广平王ㄈ败安庆绪将安守忠等于丰水,遂复京师。《地说》:丰水出丰谷,北流,经汉龙台观东南,与渭水合于短阴山。旧《志》:沣水出南山,合太平高观谷水,东至咸阳入渭。一云:沣水今名贺兰渠,东北流,注交水。

  镐水府西北十八里,源亦出南山谷中。旧《志》云:出太白山西谷中。误也。北流经故长安城,西南注昆明池。又北为镐池,又北经阿城西,达咸阳县境,入于渭。《十道志》:镐池在长安城西、昆明池北,即周故都。《诗》:考卜惟王,宅是镐京。《书传》云:文王作丰,武王理镐。郑康成曰:镐在丰东,丰、镐相去盖二十五里。秦始皇时,镐京故址毁。汉武帝穿昆明池,而故址益无可究。《庙记》云:镐池周二十一里。晋大兴三年,刘曜起凌霄台于镐池。唐贞观中,以镐池并入昆明池。《括地志》:镐水今不入渭,有漕渠西自长安入,注于渭,汉武元光六年所开也。自唐贞观间,堰丰、镐二水入昆明池,二水于是断流。今则昆明池亦涸为民田,而丰、镐之流不可复问矣。《地志》:镐池在咸阳县西南二十五里。

  氵彪水府西北二十里。亦曰氵彪池水。《水经注》:镐水上承镐池,西北流,与氵彪池合。氵彪池水本出镐池西,而北流入镐。《诗》:氵彪池北流。是也。晋太元十一年,苻秦将邓景帅众据氵彪池以击后秦。时窦冲据兹川,与景相首尾,是也。《图经》:氵彪池,一名圣女泉。

  水在府南十里。出南山石鳖谷,亦谓之沈水。《水经注》:沈水上承樊川皇子陂,北径长安城西,与昆明池水合。吕忱曰:水出杜陵之樊川。,音决,亦曰沈。北流合昆明池,又东北流入渭,或谓之高都水。西汉末,五侯王氏大治池沼,引水入长安城。百姓歌之曰:坏决高都,竟连五杜。唐至德二载,郭子仪败贼于白渠,遂自西渭桥进屯西,是也。白渠,今见三原县留运桥。

  涝水府南五十里。源出县南山涝谷,亦曰潦水。经县西南秦阳宫西,又北合陂水,又北流至长安县界,入于渭。《一统志》:涝水下流,合于水入渭。

  交水府南三十里。一名福水。上承樊川,西至石碣,遂分为二,一注沣水,一入昆明池。《志》云:长安南有便梓谷水,出南山中,北流合润国渠。又西北流至长安县东南三十里,入交水。又有豹林谷水,亦出南山中,北流,有竹谷水自南来会焉。子午谷水自东来会焉,并流入于交水。

  樊川在府南三十里。其地本杜县之樊乡。一云周仲山甫所封。或曰:非也。汉初,樊哙赐食邑于此,川因以名。水所经也,本名浚宽川,汉初,始曰樊川。程大昌以为即御宿川。唐贞观十四年,大猎于此。

  御宿川在府西南四十里。宿,亦作羞。如淳曰:御羞,地名,在蓝田。其地肥沃,出御物,扬雄谓之御宿。《黄图》云:川在长安城南,汉武帝为离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往来游观,常宿其中,因名。师古曰:川在樊川之西,是也。唐广德初,吐蕃入长安,郭子仪自御宿川循山而东,将趣商州,即此。一名华严川。

  牛首池《括地志》:在长安县西北三十八里汉上林苑中。《史记》:秦上林苑旁有牛首池。是也。池中有自生之韭,亦名韭泽。一云在咸阳县境渭水南。《黄图》:上林中有十池,曰初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陂池、西陂池、当路池、大台池、郎池。《初学记》:上林有十七池,曰承灵池、昆灵池、天泉池、龙池、鱼池、蒯池、菌池、鹤池、西陂池、当路池、东陂池、太一池、牛首池、积草池、麋池、舍利池、百子池。师古曰:蒯,草名也,可以织席,因名。又《图经》:长安西有冰池,西北又有盘池。今并废。

  太液池在汉建章故宫西,未央宫北,周回十顷,亦谓之仓池。《水经注》:沈水枝渠至章门西,飞渠引水入池,东为仓池,中有渐台,起三山,为蓬莱、方丈、瀛洲,以象海中神山。亦曰清渊海,池边多雕菰紫,凫雁充满。西魏大统初,宇文泰与公卿如昆明池观鱼,行至汉故仓池,即此。后渐湮废。○唐中池,在太液池南,周回十二里。唐,庭也。又有影娥池,在建章故宫中,汉武所凿,使宫人乘舟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