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地何必志也?志乎其地,令来游者可以策杖径行也。于是书其基趾,写其池沼,使冰花睛雷,直现于纸上;亭台楼阁,并出于毫端;墨客骚人不必徘徊而借问;寻芳吊古,无庸怅望以临风。基趾之书,谁云可忽也?作基趾志。
按泉在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城西南,出泺源门,由剪子巷迤南东转即趵突也。东邻李沧溟先生白雪楼、御书亭,南药王庙,西杜康泉,东北金线泉。《广舆记》曰:…“济南府西趵突泉,一名瀑流,出山西王屋山下,即此泉也。”《水经注》曰:泉源平地觱涌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殷雷,冬夏如一。南望玉函诸山,青如点黛;北接金线诸泉,明如鉴光。固寰中之绝胜,古分之壮观也。”邑志标为“趵突腾空”。《一统志》云:“济南名泉七十二,趵突为上,珍珠、金线次之,余不能与三泉埒矣。”信然哉。

●建置志
历下任弘远撰
            建置志
叙曰:曷志乎建置也?志乎趵突泉之楼阁轩亭也。夫楼阁轩亭似亦不必志也。志乎建置之人与建置之年也。抑建置之人与建置之年又似无庸志也。志乎其人,兼志乎其年,今后起者可踵事前人,不致废弛不治也。于是志楼阁之辉煌,为某也之经始;志桥梁之飞渡,为某也之重修;以至于回廊、亭榭、精舍、池塘莫不悉书,使千百年后有志斯泉者,庶不至茫无所考,等昆明之劫灰云尔。于是作建置志。
亭:在大门外,系康熙四十三年建,内有救荒碑。今废。
桥:在大门外。
溪:在大门外,由西来向东流。
大门:南向。
甬道:西,年、赵二公祠。今废。
二门:三间。
鱼池:内蓄金鱼。今废。
桥:在池上。
堂:原名玉壶,取赵松雪“平地涌出白玉壶”之句,后改为漱玉。旧额俱毁,今系重修。
三门:一间。
鱼池:内蓄金鱼。
桥:在池上。
钟楼:在池东。
鼓楼:在池西。
御书亭:内镌御书赵松雪诗。
亭:此“观澜”也。亭右有碑,系天顺五年建,后邢子愿改为“涌轮”,取《水经注》“水涌若轮”之句。旧额俱毁,今内悬御题匾额及诸当道匾额。东,徐公祠,今废。
四门:
楼:北向系沧溟先生读书处,万历间岭南叶公另建杰阁於泉东,内祀张仙。今又改南向,内祀李公戴。
坊:题“蓬山旧迹”。
桥:名“来鹤”。明太守樊时英建。
亭:名“来鹤”。后移置吕仙阁西。今废。
御书亭:御书“口外山庄”、“古风”。今移置观澜亭前。
坊:名“吐漱清风”、“金星贲集”。文衡山书。今废。
坊:名“瀑雪涌珠”。高腾远题。今废。俱在吕仙阁左右。
御书亭:内镌御书“激湍”。
泉三窟:此趵突也。水汇成池,周围广数十丈,上皆石栏。
阁:系明运使张奎光、太守樊时英、邑令吕黄钟建。下前一层祀吕仙,后一层祀钟离。上前一层祀吕仙,后一层祀文昌帝君。今将阁后穿廊楼拆去,两旁别建东西二厅,殊觉显亮宽敞。西又建回廊三间。
阁:后二层系顺治甲午观察何启图建。李公祠今改祀斗母,在吕仙阁后。
道院:一所。
道房:共计十三间。
赡田:平田六十六田,在长清杨家庄,系周龙甲置。水田十五亩,明某公置。平地二十亩,在泉南,系南保里地方。
乾隆三年巡盐御史讳三宝者题请修葺,蒙俞允发帑重修,焕然一新,诚千古一时之盛。

●沿革志
历下任弘远撰
            沿革志
叙曰:曷志乎沿革也?志乎趵突泉古今称名之异也。古今称名之异,又何必志也?志其称名之异,以备游览者之知其详也。夫自有斯泉以来,始名泺水,厥后或名娥姜,或名瀑流,或名槛泉,或名第一。要之,趵突之称,创自有宋,苟不详而书之,不惟至其地者有疑似之惑,即卧游牖下者,亦生异同之见也。故考今古,举闻见,编录历代之名称,是亦考古君子之一助也巳。作沿革志。
三代:不见职方。
春秋:名泺,见《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
汉:名泺水,见桑钦《水经》曰“济水又东北泺水出焉”。
南北朝:名泺水,又名娥姜水,俱见郦道元《水经注》。
宋:名趵突,见曾南丰诗记。此名趵突之始也。又名温泉,亦见南丰诗,以泉水冬亦温暖,故名。
金:名趵突,又名瀑流泉,又名槛泉,见苏子由诗,又见元遗山记。
元:名趵突,见赵承旨、张文忠诗。
明:名趵突,见《一统志》及王新建等诗记。又名第一泉,宪佥晏公璧改,见《七十二泉诗》。
国朝:仍名趵突。
虽《齐乘》曰瀑流,曰趵流,曰泺,东导曰小清。要之泺水、趵突千载不易也。

●古迹志
历下任弘远撰
            古迹志
叙曰:曷志乎古迹也?志乎趵突泉古昔之盛,慨乎今泯没而无存也。盖代与时更,物随世变,自有斯泉以来,名存而实亡者,何可缕指。如泺源、历山之堂,娥姜胜概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