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里而来,灌半屏、仁寿两庄田。大旱不涸。然未筑圳,田高者用桔槔引水,下者就田畔障支流入。

  菱角港,在县北四十余里。东灌嘉祥里,西灌长治、维新二里田。周围二百余丈。中产菱角,故名。

  茄苳坑,在半屏山庄,县东十余里。长流不竭,雨则涨满六、七尺。引以灌田。

  冷水坑,在县东南四十余里。淡水会流于此,引以灌田。

  附录

  「诸罗县志」:凡筑堤潴水灌田,谓之陂。或决山泉、或导溪流,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不用筑堤,疏凿溪泉,引以灌田,谓之圳。远者七、八里、近亦三、四里,地形深奥,原泉四出,任以桔槔,用资灌溉,谓之湖、或谓之潭:此皆旱而不忧其涸者也。又有就地势之卑下,筑堤以积雨水,曰涸死陂;小旱亦资其利,久则涸矣。

  「诸罗县志」:台地所最宜加意者,莫如水利、津梁。何则?地溥且长,田可以井。畏涝者,秋涨骤怒,海潮汇之,虽史起、郑白无所用其智力矣;畏旱者,因山泽溪涧之势引而灌溉,先王之沟洫浍川,讵异是哉?然穿凿泉源,旁通曲引,木石之用、功力之烦,既已不赀;而岁有冲决,修筑之费半于经始。故愚者怠于事而失其利,智者有其心而绌于力。且乡井之众,谋多不集;非官斯土者激劝有道,考其成功,不委诸草莽,即废于半涂耳。

  (附)桥梁

  按邑不产石,运载维艰,故少绵亘长桥,惟架木或编竹为之。然土松水涨,不能久固。「旧志」所载,如万丹桥、二桥仔、大甲桥、喜树仔桥等,或圯坏、或改隶,今悉裁之。小店仔桥,在仁寿里小店仔街,县北二十里。木梁,长二丈许,舆马俱可通。

  鲫仔潭桥(俗呼二滥桥),县北四十里,地当孔道。康熙三十一年,南铬营参将吴三锡建;久坏。五十三年,乡民林鼎重建。今复圯。夏秋水满,以小舟济人(渡费甚轻,例给铺司走递辛劳)。冬春水浅,编竹覆土其上,舆马可通(桥亦系铺司自造,不累官民,亦一善策也)。

  冈山溪桥,在嘉祥里,县北四十里。编竹覆土,舆马可通。

  凤山港桥,在长治里,县北四十里。夏秋溪涨,用竹筏济人;冬春水浅,编竹覆土其上,以通舆马。康熙年间,庄民同建。

  楠仔坑侨,在观音山楠仔坑街,县东十里。架木为桥,长二丈许,舆马可通。康熙年间,参将吴三锡建。后圯,居民相继修。

  中冲崎桥,原在观音山里,今废未建。

  赤山仔桥,在赤山庄,县东十五里。架木为桥。乡民建。

  竹子港桥,在竹桥庄,县东二十里。架木为之。

  陂腹内桥,在大竹桥里陂腹内庄,县东二十里。架木为之;高九尺,长十余丈。干陆二十一年,职员傅联选等建。

  坑仔口桥,在下淡水,县东南五十里。架木为之。康熙年间,参将吴三锡建。寻圯,庄民相继修。

  (附)津渡

  按乾隆三年奉文:台地渡税,概行裁革;民资利济,行旅讴歌矣。旧有喜树仔渡、安平镇渡,今改隶;并裁。

  硫磺水渡(亦称田尾渡),在县东七里大路之冲。宽十余丈,有潮流,小舟渡人(年贌税银二十两,为朱子祠香灯费)。

  小硫磺渡,与硫磺水渡路相连,在县南七里。系南乡往来必经之地。有潮流,亦有舟楫停泊,以竹筏济人(「旧志」未载)。

  兰波岭渡,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里。小舟渡人(即上路头渡。渡税系府治万寿亭香灯之费)。

  阿猴渡,在港西里,县东四十里。小舟渡人。

  万丹渡,在港西里,县东四十里。小舟渡人(二渡即中路头渡)。

  新园渡,在港西里,县东四十里。小舟渡人(即下路头渡。以上三渡,皆八社番掌管,贌渡为中元之资,官司怜恤竆番之意也)。

  按以上四渡,俱系淡水溪渡;一水环流,分而为四。中浮沙洲一片,春冬水浅,不过数十丈间耳;夏秋泛涨,沙埔淹没,渡程几至四、五里。又系横流冲水而渡,常有济渡覆溺者。凡遇大水泛滥,往来宜慎。

  排仔路头渡,在港东里,县东四十里。以竹筏济人。

  万丹港渡,在兴隆庄,县西四、五里。阔约十余丈,系内海小门。从府治渡海及滨海村庄往来,必济斯渡。小舟渡人。

  岐后渡,在兴隆庄打鼓山麓,县南七、八里。港阔三里许,往岐后贸易或采捕者经此。外为岐后汛,弁兵渔庄往交甚伙。小舟渡人。

  二层行溪渡,在长治里,县北五十里许。溪北属台,溪南属凤。原有木桥,今废。小舟渡人(「旧志」入「桥梁」)。

  蛲港渡,在仁寿里,县西北三十余里。海口小渡。

  弥陀港渡,在维新里,县西北三十余里。以竹筏渡人,马、轿可渡。外通大海(「旧志」未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