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亘而下为金山。其北为眠牛山,委折转内为大滚水山。平原起伏,陡立数峰为七星山。峰峦壁立,峻峋秀媚为观音山。其东北为虎头山,转西南为鬼埔山:此县东北内局拱辅也。内:

  漯底山,在仁寿里,县西北二十里。平原旷野中浮一邱,顶宽平有小窍,出水若泥淖,其深无底。山多沙砾,少草木(按台地诸山,皆位乎东,西向;独此山位乎西,东向,俨然为邑治后障)。

  尖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孤峰秀兀,势若玉笋,故名。山多平窝,可资种植樵采之利,居民赖之。

  朝天岭,在观音山里,县东北二十五里。上接乌山、下连金山,峻绝冠群峰;非强有力者,不能造其巅。登高四望,北尽木冈、南极沙马、中通罗汉门,皆在指顾间。

  金山,在县北三十里。脉分自乌山,与尖山、水蛙潭山相辉映,石笋秀削。其麓宽平,多产荖藤。

  眠牛山,在观音山里,县东北二十五里。由乌山逦迤起伏,邱阜拗凹,若眠牛状。

  大滚水山,在观音山里,县东二十五里。上有汤泉,瀵涌而出,水带浊;近山之地,草木不生,烟气逼人(互见「名迹」部)。

  七星山,在县东二十里。联络于观音山之北,七峰错落,圆秀如星,故名。

  观音山,在观音山里,县东十五里。起伏盘曲,中一峰屹立,如菩萨端坐;众小峰拱峙于侧,分支环抱,不可名状。

  虎头山,在观音山里,县东北二十里。圆厚高卓,昂似虎头,故名。其傍,石井汛在焉。

  乌鬼埔山,在县东北十五里,与横山绵续。相传红毛时,为乌鬼聚居于此;今遗址尚存。樵采者常掘地得玛瑙珠、奇石诸宝,盖荷兰时所埋也。

  南支转内为赤山。趋南小山历落,不可纪名,皆赤山分支。其高起横列为凤山。旁有二小峰,形若飞凤展翅(县治命名取此)。上有凤鼻山、旁有凤弹山,皆县治及学宫拱案也。内:

  赤山,在赤山庄,县东十里。山不甚高,纡回曲折,圆秀美丽。土多赤色,鲜树木。乡村环麓而居。

  凤山,在县南三十里。山蟠郁里许,其首昂腾如冠,最为圆秀。

  凤鼻山,在凤山西南。小仑直下,肖形而名。

  凤弹山,在凤山东北。数小峰历落错综,圆润秀媚,因名。俗呼为凤卵。

  其东北一支为兰坡岭(台、凤交界)。转西为吊狗岭、为深水山(阿里港往郡经此),更西为横山。盘旋曲折南下为石壁寮山,又南为土地公崎山。内:

  兰坡岭,在县治东北三十五里。萦回环抱,包裹数重,延袤三、四十里。岭尖分水,台、凤分界。

  吊狗岭,在观音山里,县东二十里。羊肠小路,巨石壁立。俯视幽崖,深削万丈,经者咸股栗。

  深水山,在观音山里,县东北二十里。东连兰坡岭、西接横山,为阿里港往郡大道。山颇阻绝,少居民;宵小易匿,稽察必严之地。

  横山,在观音山里,县东二十五里,往阿里港大路。巨石巉岩,与省会五虎山相类。

  石壁寮山,在观音山里,县东二十五里,如壁削立。阿猴社往郡小路经此。

  土地公崎山,在观音山、赤山之间,县东二十里。纡回盘曲,冈阜错综,联络考潭、仙草埔诸山。

  由兰坡岭分支东行为统岭尖,又为厚栗崎。逶迤曲折,崔巍雄耸为下赤山。转左为小滚水山,南为蜈蜞岭。内:

  统岭尖,在观音山里,县东三十里。山峰秀拔,大围榜、小围榜诸小山附其左右,与兰坡岭毗连。

  厚栗崎,在观音山里,县东二十五里。往攀桂桥、三脚寮诸村道经此。

  下赤山,在下淡水社,县东三十里。以土色赤名。

  小滚水山,在港西里赤山仔,县南三十五里。山不甚高,顶涌温泉(先是,瀵涌出泉,水多泥污;近乾隆十二年,始涌温泉),近地不生草木。

  蜈蜞岭,在县南三十里。高峻盘折,屈曲数里。山林茂密、石壁嵯峨,往来维艰。

  外支自柴梳山挺秀雄峙(与诸罗邦蔚山、火山相连),委折而下为石仔仑(山联弥浓山),转折巉伏为弥浓山。其东为寨仔脚山,接台旗尾山分界。

  柴梳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五里。山树木崇茂,深秀圆媚,形似柴梳横列,故名。

  石仔仑,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里。下联弥浓山、上接柴梳山,诸峰挺峙。

  弥浓山,在港西里,县东六十里。近生番界,不甚大。

  寨仔脚山,在港西里,县东六十里。东联弥浓,南接旗尾,北交南马仙。其麓土地平旷,川泉涓流。昔为生番出没之所;今设隘寮,搭楼社番守之,生番敛迹。

  东北为北叶山,纡回不可名状。其最高者为傀儡山。其后为崇爻山,人迹罕到。转东南为芋匏山,内折为大龟文山、外为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