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十二
京畿武清县
原武清县在州城南五十里明一统志臣等谨按武清县明隶通州在通州南九十里明一统志作五
十里误本朝隶顺天府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増县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东至宝坻县
界五十五里西至东安县界二十五里南至天津府静海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通州界三十五里东
南至天津府天津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东安县治三十五里东北至香河县治六十里西北至通
州治九十里大凊一统志原在漕河之西二十五里漕河图志原武清本汉雍奴县地属渔阳郡清类
天文分野之书原雍奴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汉光武建武二年封颍川太守寇恂为雍
奴侯魏遣张合乐进围雍奴即此城矣水经注原晋属燕国后魏仍属渔阳郡方舆纪要原隋属涿郡
唐属幽州天宝初改为武清县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原唐改雍奴为武清其旧城距白河十七里在今
邱家庄南城邑考臣等谨按旧城在邱家庄之南距县东十二里今其地名旧县有城隍庙盖今之县
城自明洪武初始迁明以前县治即邱家庄南之故基也原五代宋金并因旧名元属大兴府至元十
二年割属漷州明仍属通州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原洪武初旧城遭水患迁县于西八里元卫帅府镇
抚衙即今治也正德六年罹流贼之变知县陈希文始筑土垣嘉靖二十二年霸州兵备副使杨大章
以垣内多旷地截去东北二面筑土城树以女墙隆庆三年巡抚都御史刘应节总督军务兵部侍郎
谭纶甃以砖城周围一千五百七十丈高二丈七尺雉堞一千九百八十八敌台一十八座三门各建
城楼北面无门建镇雍楼武凊县志臣等谨按武清县城于乾隆三十一年领帑重修城门三东曰遡
涧西曰景冈南曰定澄北面不设门建北极台于其上原县治在城北儒学在县治之南武清县志臣
等谨按今武清县治即元卫帅府故基也儒学当明洪武时在县治东北隅嘉靖十六年始移建于县
治之南原白河在县东三十五里即运河也北接漷县南达天津方舆纪要原沽河东南径泉州县故
城王莽之泉调也水经注原泃水又南入鲍邱水又东合泉州渠口故渎上承滹沱水于泉州县故以
泉州为名北径泉州县东又北径雍奴县东西去雍奴故城一百二十里自滹沱北入其下历水泽一
百八十里入鲍邱河谓之泉州口陈寿魏志曹太祖以蹋顿扰边将征之从泃口凿渠径雍奴泉州以
通河海者今无水同上原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汉民合十万戸辽西单于蹋顿尤强公将征之凿
渠自滹沱入派水名平卤渠又从泃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三国志臣等谨按泃水鲍邱水
详见通州蓟州等卷泉州渠当郦道元时已称无水今其故道久湮矣原至元十三年八月穿武清蒙
村漕渠元史世祖纪原郭守敬言通州以南于蔺榆河口径直开引由蒙村跳梁务至杨村还河以避
浮鸡洵盘浅风浪速转之患元史本传原县南八十里有三角淀周回二百余里即古雍奴水也笥沟
其别名耳水自范瓮口王家陀河及刘道口鱼儿里诸水汇于大沽港入于海名胜志原南极滹沱西
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谓之雍奴薮其泽野有九十九淀水经注臣等谨按三角淀即古雍奴水今已
淤成平陆乾隆七年丈明实止地百顷余分给附近贫民耕种与名胜志所载二百余里不符当由今
昔异形渐淤则界址渐小耳范瓮口在县南七十五里王家陀今名王庆陀在县南九十里刘道口在
县南六十里鱼儿里今名鱼坝口在县南八十里大沽港属天津原武清三角淀云是旧城阴晦之旦
渔人多见城堞市里人物填集燕山丛录臣等谨按武清旧城在县南八里泉州旧城在县东南四十
里遗址尚存至三角淀相传即古雍奴水何由筑城燕山丛录所云恐传闻之误若所称阴晦之旦见
城市人物或亦如蜃楼海市之类以是证其为旧城凿矣原清沽港在县南八十里西接安沽港东合
丁字沽入于海丁沽东南去天津六十里方舆纪要臣等谨按清沽港今名东沽港在县西南九十里
属武清安沽港丁字沽俱属天津原沽河从塞外来南过渔阳狐奴县北西南与湿余水合为沽河又
东南至雍奴县西笥沟又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东入于海水经原笥沟湿水入焉俗谓之合口也
水经注原至大二年十月浑河水决武清县王甫村堤阔五十余步深五尺三年二月委官督工修治
至五月工毕延佑元年六月浑河决武清县刘家庄堤口差军七百与东安州民夫协力同修元史河
渠志原泉州城在县东南四十里汉县属渔阳郡后汉因之晋属燕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废入雍奴
方舆纪要原县西南三十里有长城故址延袤数百里相传战国时燕所筑武清县志臣等谨按长城
故址今废原漷水店在县北三十里徃来孔道也方舆纪要臣等谨按漷水店今名漷水铺与通州接
壤原河西务在县东北三十里自元以来皆为漕运要途明初大军由直沽败元人于河西务今为商
民攅聚舟航辐辏之地设戸部分司驻焉隆庆六年筑城环之可以守御有河西驿并置巡司于此方
舆纪要原中卫屯田世祖至元四年于武清香河等县置立十一年以各屯地界相去百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