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左,与先生友善,读其书而为之序,手录一本,藏山西祁县所立书堂;尝与汪碗书,称尔岐之学,根本先儒,立言简当;又与友人论师道书日:"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其为事林所推重如此。先生孝友恳挚,萧然物外,不与世接,自为墓铭而卒,年六十有六。所著尚有《易经说略》八卷,《诗经说略》五卷,《夏小正注》一卷,《弟子职注》一卷,《老子说略》二卷,《蒿庵集》三卷,《蒿庵间语》二卷,《济阳县志》九卷,《吴氏仪礼注订误》一卷,及《春秋传义》未成。说者调先生著书,,虽同经生,然笃信程、朱,能会汉宋于一,而得其通,故卓然自树,以上接齐鲁之传。
  ○张符骧
  张符骧,字良御,号海房,江苏泰州人。
  为诸生时,博览有名。圣祖南巡,召试,献竹西曲,张文正第其诗一等。年五十,贡入太学。康熙五十三年,举顺天乡试。六十年,成进士,授庶吉士。旋乞假归。
  家居贫约,不私谒当事;然于有益乡里之举,则力言之。著有《自长吟》、《日下丽泽》、《顺时录》、《海房文稿》、《依归草》等集。游其门者甚众。雍正五年三月卒于家,年六十有四。今惟《依归草》刊行,馀不传。
  先生生居海滨,承明季遗民之流风,颇留心前代掌故。所作多传状碑志,皆以表忠义、彰节烈、述学行、存文献为旨。其纪吕晚村诸事状,辄怆然有桑海之感。江都焦里堂序《依归草》,称"其文日加高,而湮塞不平之气亦日盛"。先生始与全榭山、杭大宗、邵二云诸公有同志平?书凡三刻,而传本多残缺,次第又各不同。盖当时文字之狱已渐起,所遗脱之篇,多涉忌讳语,因而删之也。民国十年,泰县韩止石裒其全集刊入《海陵丛刻》第八种,跋云:"是集世不甚传,岂非以吕氏之祸,陈大始之序,而因有以尼之耶?"
  先生与徐述夔同乡,乾隆时,徐氏逆书之狱方炽;则集中所刻《吴张传》及其子沆补刻朱书序,皆在违禁之列,宜有隐晦,今幸赖韩刻得窥全豹耳!韩公又论:"其文之神理,殆由震川以追步庐陵、南丰,上接龙门。"观其遗集,如《魏国公世系考》,固为《史记》世家体;《吴王张士诚传》,固犹《项羽本纪》意;莫非史笔也。又若《春王正月论》、《七出论》、《斩丘木之议论》,亦颇能发明《春秋》、《礼经》之微言大义。故焦里堂言"为其发凡起义"焉。
  ○张惠言
  张惠言(1761~1862),字皋文,江苏武进人。
  少受《易》,能通大义。家固孤贫,年十四即为童子师。乾隆丙午,举本省乡试。赴礼闱,报罢。考取教习景山宫,期满例得引见,闻母疾,遽归。嘉庆己未,始成进士。朱文正公珪重其学行,特奏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武英殿协修官。散馆,以部属用。文正复特奏改授翰林院编修。卒年四十有二。

  先生体格清羸,面有风稜,而性特和易。与人交,无贤不肖皆乐之。至义之所在,必达然后已。其乡试中式,虽出朱文正门,顾未尝求私见,以所能自异;文正默察,阴加器重,故屡进达之;而先生复龂龂以相善相争不敢隐。文正言:"天于当以宽大得民。"先生言;"国家承平百余年,至仁涵育,远出汉唐宋之上,吏民习于宽大,故奸孽萌芽其间,宜大伸刑罚以肃内外之政,"文正言:"天子当优有过大臣。"先生言:"庸猥之辈,幸至通显,复坏朝廷法度,惜全之,当何所用。"文正喜进淹雅之士。先生言:"当进内治官府外治疆埸者。"尝与洪编修亮吉于广坐争之。夙善篆书,列圣加上尊号,命诣盛京篆玉宝焉。少为辞赋,拟司马相如、扬雄,散文学韩愈、欧阳修。
  先生尝见惠栋所著《易》学,好之,于是游心爻系,敷衍圣道。惟惠《易》遵畅虞翻之旨,兼参荀、郑。先生则专主虞氏。以虞翻言《易》,以阴阳消息六爻发挥,旁通升降,归于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依物取类,贯穿比附,实传孟氏易家阴阳之学,实非宋儒意造图书所可比。惟古书亡佚,汉魏师说略具梗概者,仅郑、荀、虞三家,而虞又较备,放专研虞氏之学,而上溯孟喜,以七十子之微言,为田何、杨叔、丁将军之所传者乃求其条贯;明其统例,释其疑滞,信其亡阙,为《周易虞氏义》九卷。又表其大意,为《消息》二卷,刺取《易》文之可与礼经相比附者,本郑氏"以礼言易"之指,不用爻辰,而更以虞氏之例,为《易礼》二卷。孟氏说《易》本于气,而以人事明之;虞氏说人事虽具,后学每苦其略不贯穿;谓象无所不具,而事著于一端,并非汉儒之略,为《易事》二卷。惧言虞氏者执其象变,失其指旧;引伸《文言》举隅之例,正魏晋以后儒者"望文生义"之失,为《易言》二卷。复以汉儒说易大旨可见者三家,--虞氏言消息,本乎孟喜;郑氏言礼;荀氏言升降,则本乎费直。--既述虞氏之学而发其义,乃更采合两家各通其要,为《周易郑荀义》三卷。九家者,荀爽集古易凡九家,惠定宇则云六朝人说荀氏易者,要可翼附荀氏,为《荀氏九家义》一卷。自余诸家,虽条理不具,然先师所述之大义要旨往往而有,乃辑释文集解及他书所见,为《别录》。凡:孟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