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方申,字端斋,江苏仪征人。本申姓,舅氏方取以为子,故姓从舅氏,而以申为名。
  少孤家贫,佣书于外,以所得钱奉母甘旨,备尽色养。母殁,不离苫次者弥月。既葬,遇时节忌日,奉祀恒如生时,久益弗衰。顾少虽废业,而素通文义,人有以稿本属者,或涂乙难识,悉能辨之,且为之校正误字。凌曙重其为人,延于家,课其子铺。年逾四十,甫应童手试,屡见黜,而学愈进。道光戊戌,始以经解见知督学祁公,补县学生员。庚子赴秋试归,以劳疾卒,年五十四。尝自悔晚学,故肆力颇勤。其最精者在《周易》,朝夕钻研,未或释手,遍阅诸家书有涉及易象者咸择录之,成《诸家易象别录》一卷。而易家之言象者以虞氏为最密,复详核虞注所引逸象缕析条分,成《虞氏易象汇编》一卷。又以后儒解《易》罕引《说卦传》,乃博考古注,参阅诸纬书与《春秋》内外传注之援据说卦者,排比其次第,成《周易卦象集证》一卷。又以春秋卜筮必据互卦以与正卦相参,因寻绎汉儒之所言,反复求其条理,而知互卦之法,成《周易互体详述》一卷。又以卦变之说,言人人殊,无所统贯,则参互考订,深求其义例之所在,成《周易卦变举要》一卷。是为易学五书。怀庆知府江都汪喜孙谓其行谊不愧古人,既表其墓曰孝子,并为梓其遗书云。
  ○方以智
  方以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卒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安徽桐城人,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逃禅以后名行通,无可,五老,弦智,愚者,墨历,木立,药地,极丸,浮庐等。
  方以智出身士大夫家庭。方氏,姚氏,张氏都是桐城地区这一时期主要的世族,而这些所谓世族的成员又经常是政治上(任朝廷官吏)、经济上(占有土地)和学术思想上的代表人物。方的曾祖方学渐除记录赴东林讲学的《东游记》外,著有《易蠡》,《心学宗》,《性善绎》,《铜川语》等书。因方学渐曾受学于泰州学派的耿定理,《明儒学案》把他列入《泰州学案》。
  祖父方大镇,江西道监察御史,著《易意》,《野同语》,《宁淡语》,《性论》等。父方孔炤是崇祯时湖广巡抚,著《周易时论》,被《四库提要》列入存目。这书对方以智影响很大,方一生中经常提到它。
  方以智一生可分三个时期。早期从青年时代到三十三岁里,过的是贵公子的诗酒生涯。中期自甲申从北京逃返南都,又经浙江,福建到两广,从三十四岁到四十二岁,经历了曲折颠连的几年。晚年从顺治九年(公元一六五二年)北归,到康熙十年(公元一六七一年)六十一岁时,病殁于赣江上万安城外的惶恐滩。这时期潜心学术,写出了大量理论著作。
  (一)从青年时代到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
  方以智青年时代活动地点主要是南京和桐城,也间或经过江浙各地,最后去北京。
  桐城泽社的活动。当崇祯初年,方以智在他父亲所建泽园中,成立"泽社"。社中有方的堂叔方文(字尔止),妹夫孙临(字克咸),以及钱秉镫(又名澄之),周岐(字农父)等人。方或赋诗作文,或读经、史,又关心"万物之理",随时札记,积累了丰富知识,奠定了学术基础。
  方的两位业师,一是白瑜(字瑕仲),一是江西金溪人王宣(字化卿,号虚舟)。当时王已七十余岁,所著《物理学》对方以智以后写作《物理小识》多有启发。
  泽社中一群有朝气的青少年,往往慷慨酣歌,论天下大事。方自述说。"处泽园,好悲歌......好言当世之务,言之辄慷慨不能自止。"(《浮山文集·孙武公集序》)这个团体与当时东南一带的会社一样,不仅研究文学,也带上政治色彩。
  那时,桐城阮大铖,是魏忠贤阉党的余党,崇祯初即被列入"逆案"名单。方的同学钱澄之曾加入阮大铖退居养晦时所创建的江社,经方以智劝阻后,又退出江社。《钱田间年谱》崇祯五年(公元一六三二年)条下记载了这件事:
  "方密之吴游回,与府君(即钱澄之)言曰:吴下事与朝局相表里,先辨气类,凡阉党皆在所摈。吾辈奈何奉为盟主?曷早自异诸!"
  "吴下事"指张溥,张采成立复社的事。"辨气类"就是要分清东林、复社与阉党的界限。这样一来,钱澄之转而参加泽社的文课,凡江社的会期都辞谢不赴。而作为"乡先辈"的阮大铖开始对方产生仇隙。
  南都的《留都防乱公揭》 崇祯七年(公元一六三四年),桐城"民变",方以智移居南京。结交天下名士有黄宗羲、吴应箕、陈贞慧、冒襄、侯方域、顾杲、沈昆铜、陈梁等人。崇祯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年)他们大会东林党被害六君子的孤儿周茂兰、魏学濂等于桃叶渡。方以智和陈梁曾写长诗纪事,为东林党扬声吐气。
  这时阮大铖寄居南京,谈兵说剑,联络各方,希图再起。崇祯十二年(公元一六三九年)陈贞慧与吴应箕共同起草驱逐阮大铖的宣言《留都防乱公揭》。公揭以东林创始人顾宪成之孙顾杲以及黄宗羲为首署名,共计一百四十人。阮大铖在千夫所指之下,隐藏到城外牛首山,不敢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