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进札子,原本经术。迨官侍郎,尝举仁和孙灏自代,世服其知人。领西曹最久,遇事沈毅果断,退则闭户著书。
  公夙精三礼之学,按《周官》吉、凶、军、宾、嘉之目,撰为《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因徐乾学《读礼通考》体例,网罗众说,以成一书。凡为类七十有五。以乐律附于吉礼宗庙制度之后;以天文推步句股割圆,立观象授时一题统之;以古今州国都邑山川地名,立体国经野一题统之;并载入嘉礼。先德所聚讼者,一一疏其脉络,破其症结,上探古人制作之原,下不违当代之法。殚思二十馀年,稿易三四而后定。公少喜谈《易》,谓:易者象也,先儒详于言理,略于言象。故撰《周易象义日笺》若干卷。又谓:《诗》三百篇古人皆被之管絃,汉魏以降,始失其传。然天籁之发,今犹古也。因与同志讲求,欲以今曲歌古诗,庶几协诗乐合一之旨。又以近代声韵之书未有善本,奏请刊正。上命公与武进刘公任其事。公建议言古韵二百六部,今并为一百七韵,如:元与魂、痕当析为二,殷韵宜并入真部,不当人文韵;上声拯韵,去声证韵,宜分出,各自为韵。又考定《四声表》,兼采顾亭林、江慎修之说,欲通古音于等韵。公之著述大者如此。若夫律吕算数以及医方堪舆星命家言,皆能溯流穷源得其要领。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榭山,浙江鄞县人。自署鲒埼亭长,故其文集称《鲒埼亭集》,学者均称谢山先生。
  明朝灭亡后,家道中衰,他父亲以经术教授学生,兼研究历史,并于民间搜集故国遗文轶事。这对全祖望后来治文献之学有着一定影响。四岁时,父亲即教他读书,并已能粗解章句。八岁开始,于诸经之外,兼读《资治通鉴》、《文献通考》诸书。年十四,补诸生,不久。举顺天乡试,雍正七年选贡入都,乾隆元年成进士,选庶吉士,很有才名。尝忤首铺张廷玉,故散馆以知县用。遂反里不复出。贫且病,饔飧或不给,而好学益厉,人有所馈,皆峻辞。
  鄞故滨海,为浙东遗民所萃,流风馀韵,犹有存者。族母为张苍水女,年八十馀,先生曾从之询掌故。以东钱湖之童岙为先人避兵地,益参考旧闻,成《沧田录》。复撰《续甬上耆旧诗》,发扬幽潜,以诗存人,于桑海之变三致意焉。迨及晚年,益留心明季遗闻,以表章节义为己任。凡明末里民之死难者,为之博考野史,旁及家乘,作为碑志铭传,缠绵怆恻,有变徵之音。其纪庄氏史狱诸事,直笔无隐。浙东官吏以细事罗织之,抚军常某不欲从,其事始释。先生持志不稍屈,作汗漫游,往来大江南北,交其贤豪长者。尝主蕺山、端溪两书院。讲授之馀,殚心著述。
  全祖望一生特别喜欢读书,青年时就曾登范氏天一阁、谢氏天赐阁、陈氏云在楼。凡遇稀有的书本,一定抄录。入都后,更是埋头不停地抄书。在翰林院时,曾与李绂共借读《永乐大典》,每日读《永乐大典》尽二十册,并从中抄录佚书。尽管他们所抄录的数字不大,但这种纂辑佚书的工作,对后来学术发展起了相当大的影响,使人们逐渐注意到《永乐大典》中保存着许多早已失传的史籍,而且实际上开了清代辑佚学的先河。
  开明史馆,复为书六通论之。其第一第二,专论艺文一门。又谓本代之书,必略及其大意,始有系于一代之事故典则,而不仅书目。第三第四,专论表。于外蕃属国变乱,了如指掌。第五第六,专论隐佚忠义两传,足扶宇宙之元气。
  曾至扬州,居马氏畬经堂,成《困学纪闻三笺》,又修南雷《宋元儒学案》。他曾七校《水经注》。暇则作文自娱,以征乡邦文献。尝谓"史臣不立节烈传,所当立传者何人。"卒于乾隆二十年,年五十一。门人董秉纯裒其文为《鲒埼亭集》。其所著书,尚有《经史答问》、《汉地志稽疑》及《古今通志年表》。
  ○任大椿
  任大椿(1738~1789),字幼植,一字子田,江苏兴化人。
  少颖异,工文词,既乃究心经史传注。乾隆己丑成进士,授主事,补礼部仪制司。礼部四司,祠祭仪制号繁剧,他司往往求兼,先生独请于部尚书,移司闲曹,得竭半日一夜之力,假书诵习;以为十年守官,犹可强半读书也。
  诏开四库全书馆,大臣有知其才,举为纂修官。是时非翰林而为纂修者凡八人,先生居一焉。初及戴东原先生同举于乡,于是习闻其论说,益究心汉儒之学。《全书》礼经类《提要》虽不出一手,皆所详定,人取其清简。循资迁员外郎,郎中,升陕西道监察御史,未莅任而卒,年五十二。
  先生家贫,尽色养,读书守道义。所学淹通,于礼尤长名物。初欲荟萃全经,久之,知其浩博难罄,因思即类以求,一类既贯,乃更求他类。其著《弁取释例》八卷、《深衣释例》三卷、《释缯》一卷,皆博综群籍,衷以己意。或视为《尔雅广疏》,不知实礼经之别也。学者能推其意,广所未尽,以类穷之,可以会经之全矣。
  于小学,有《字林考逸》八卷、《小学钩沉》二十卷。搜猎繁富,钩沉之功,亦不在余古农下。惟《考逸》有传为丁小疋作,而遭先生剽窃者;当系各辑此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