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其瑜,是以或当用
而后时,或非宜而罔投,或蒙其利反见其害,二者之误,其失则一,使良药不见信于世。粗
工互腾其口说,岂知人参本补五脏真阳之气者也。若夫虚羸 怯,劳役饥饱所伤,努力失血
以致阳气短乏,陷入阴分,发热倦怠,四肢无力。或中暑伤气,气无以动。或呕吐泄泻,霍
乱转筋,胃弱不食,脾虚不磨。或真阳衰少,肾气乏绝,阳道不举。或中风失音,产后气喘
,小儿慢惊,痘后气虚,溃疡长肉等证,投之靡不立效。惟不利于肺家有热,咳嗽吐痰,吐
血衄血,骨蒸劳瘵,阴虚火动之候。盖肺者,清肃之脏,真气无亏,则宁谧清净,以受生气
之熏蒸,而朝百脉,苟纵恣情欲,亏损真阴,火空则发。热起于下,火烁乎上,则肺先受之
,火乃肺之贼邪,邪气胜则实,实则肺热郁结,为痰嗽痒,而血热妄行,溢出上窍。王好古
所谓肺热还伤肺是也。若误投之,鲜克免者,此皆实实之误,于人参何咎哉。产山西太行山
者,名上党人参,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却有甘平清肺之力,亦不似沙参之性寒专泄肺气也。
参芦能耗气,专入吐剂,涌虚人膈上清饮宜之,盐哮用参芦涌吐最妙。参芦涌吐,参须下泄
,与当归、紫菀之头止血,身和血,尾破血之意不殊。参须价廉,贫乏之人往往用之,其治
胃虚呕逆,咳嗽失血等证,亦能获效,以其性专下行也。若治久痢滑精,崩中下血之证,每
致增剧,以其味苦降泄也。其芦世罕知用,惟江右人称为竹节参。近日吾吴亦有用之者,其
治泻利脓血、崩带、精滑等证,俱无妨碍。如气虚火炎喘呕嗽血,误用转剧。昔人用以涌吐
者,取其性升而于补中寓泻也,此义前人未发,因屡验而笔之。



<目录>卷一\山草部

<篇名>沙参

内容:甘淡微寒,无毒。有南北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反藜芦。
《本经》主血结,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
\x发明\x 沙参专泄肺气之热,故喘嗽气壅,小便赤涩不利,金受火克。阴虚失血,或喘咳
寒热及肺痿等疾宜之。《本经》主血结惊气者,因惊气入心,心包热郁而血结也。除寒热者
,郁热解而寒热除也。补中益肺气者,用以清理脾胃之虚热,则津液复而正气受益矣。洁古
言,肺寒用人参,肺热用沙参。好古言,沙参性寒,补五脏之阴,总未达轻虚泄热之义也。
《卫生方》治肺热咳嗽,沙参一味,水煎服之。《肘后方》治卒然疝痛,自汗欲死,沙参为
末,酒服立瘥。《证治要诀》治妇人白带,沙参为末,米饮服之。盖沙参专开肺气,肺气清
则木邪散,而疝自除,带自愈矣。时珍云∶人参甘苦而温,其体重实,专补脾胃元气,因而
益肺与肾,故内伤元气者宜之。沙参甘淡而寒,其体轻虚,专清肺气,因而益肺与肾,故金
受火克者宜之。此即《本经》补中益肺气之谓,一补阳而生阴,一补阴而制阳。不可不辨。



<目录>卷一\山草部

<篇名>桔梗

内容:\x《本经》名荠 \x
辛甘苦微温,无毒。甘者为荠 ,苦者为苦梗,咬之腥涩者
为木梗,不堪入药。
《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x发明\x 桔梗上升清肺气,利咽喉,为肺部引经,又能开发皮腠,故与羌、独、柴胡、
、苏辈同为解表药。与甘草同为舟楫之剂,诸药有此一味不能下沉也。伤寒邪结胸胁,则痛
如刀刺,邪在中焦则腹满肠鸣幽幽。辛甘升发,苦淡降泄,则邪解而气和矣。其主惊恐悸气
者,心脾气郁不舒,用以升散之也。朱肱用桔梗治胸中痞满,总不出《本经》主治,仲景治
寒实结胸,同贝母、巴豆,取其温中消谷破积也。治肺痈唾脓血,用桔梗、甘草,取排脓而
清浊气也。治少阴证,二三日咽痛,用甘桔汤,取其调寒热通阴气也。《千金方》治喉痹毒
气,桔梗二两,水煎顿服。加甘草、连翘、荆、防名如圣汤,通治咽喉诸病。桔梗有甘、苦
二种,甘者曰荠 ,《千金》治强中为病,茎长兴发,不交精出,取其能升解热邪于上也。
又干咳嗽乃痰火之邪郁在肺中,亦宜甘以润之。痢疾腹痛乃肺金之气郁在大肠,则宜苦以开
之。甘升而苦降也。此药升降诸气,能入肺使诸气下降,俗泥为上升而不能下行,失其用矣
。痘疹下部不能起发,为之切忌,以其性升,能阻药力于上,不得下达也。惟阴虚久嗽不宜
用,以其通阳泄气也。其芦吐膈上风热实痰,生研末,白汤调服二三钱,探吐之。



<目录>卷一\山草部

<篇名>黄精

内容:甘平,无毒。勿误用钩吻,钩吻即野葛,叶头尖有毛钩子,又名断肠草,误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