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扑损恶疮○合米酿酒疗风毒脚弱痹满上气



<目录>卷之十一\草部中品之中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大青主疗时气头痛大热口疮(名医所录)【苗】(图经曰)春生茎长尺许青紫色苗叶似石

花红紫色似马蓼亦似芫花而根黄色耳【地】(图经曰)生江东州郡及荆南眉蜀濠淄诸州皆有

(道地)信州【时】(生)春生苗(采)三月四月取茎叶【收】阴干【用】茎叶【质】类马
蓼【色】
青紫【味】苦【性】大寒【气】气薄味浓阴也【臭】腥【主】时行热疾【治】(疗)(陶隐居
云)治伤寒时行热毒(药性论云)去大热并温疫寒热(日华子云)疗热风心烦闷渴疾口干小
儿身
热疾风天行热疾兼涂 肿毒【合治】入葛根汤服疗伤寒头痛身强腰脊痛【解】金石药毒



<目录>卷之十一\草部中品之中

<篇名>草之走

内容:\x无毒 蔓生\x
女葳主风寒洒洒霍乱泄痢肠鸣游气上下无常惊痫寒热百病出汗李氏本草云止下消食(名
医所录)【名】蔓楚【苗】(唐本注云)蔓生叶似白蔹花白子细荆襄之间名为蔓楚是也【地】
(唐

味】辛【性】温散【气】气之浓者阳也【臭】香【主】霍乱惊痫【制】(雷公云)凡使去头

白蕊槐砧上锉拌豆淋酒蒸从巳至未出晒令干用



<目录>卷之十一\草部中品之中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石香 主调中温胃止霍乱吐泻心腹胀满脐腹痛肠鸣(名医所录)【名】石苏【苗】(图经
曰)苗叶类萱草根似石菖蒲生山岩石缝中(衍义曰)石香 处处有之不必山岩石缝中但山中

水附崖处或有之九月十月尚有花【地】(图经曰)生蜀郡陵荣资简州及南中今处处有之【时】
(生)春生苗(采)二月八月取茎【收】阴干【用】茎花实【色】青绿【味】辛【性】温散
【气】
气之



<目录>卷之十一\草部中品之中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艾叶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 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名医
所录)【名】冰台 医草【苗】(图经曰)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甚香灸百病尤胜用之
以苗短者为佳【地】(图经曰)生田野今处处有之(道地)蕲州明州【时】(生)春生苗(采)
三月
三日五月五日取叶【收】曝干作煎勿令见风【用】叶实【质】类菊叶而背白有毛【色】青白
【味】苦【性】微温泄【气】味浓于气阴中之阳【臭】香【主】灸百病止崩血【制】去枝梗
揉如絮用【治】(疗)(图经曰)生捣汁止心腹恶气熟用塌金疮及中风掣痛不仁不随(陶隐居
云)
止伤血并杀蛔虫(唐本注云)主下血及脓血痢(药性论云)止崩血安胎除腹痛○实主明目并
一切
鬼气(日华子云)叶止霍乱转筋并心痛鼻洪及带下(汤液本草云)温胃(别录云)治伤寒时
气温病
头痛壮热脉盛煮服(补)(图经曰)补虚羸(日华子云)实壮阳助水脏强腰膝暖子宫【合治】
合醋
煎疗癣及赤白痢下并脏痔泻血○实合干姜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服疗一切冷气鬼邪毒瓦斯最去恶气



<目录>卷之十一\草部中品之中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植生\x
鼠粘子主明目补中除风伤○根茎疗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久服轻身耐老
(名医所录)【名】牛蒡子 恶实(根) 蝙蝠刺 牛菜【苗】(图经曰)叶如芋而长实似葡
萄核
而褐色外壳如栗 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之不可脱故谓鼠粘子亦如羊负来之义也根有极大者
作菜茹益人(衍义曰)恶实是子也今谓之牛蒡子在萼中萼上有细钩多至百十未去萼时又谓之

粘子根长一二尺粗如拇指谓之牛菜本为一物而根实之名不同耳【地】(图经曰)生鲁山平泽

处处有之(道地)蜀州【时】(生)春生叶夏结实(采)秋后取子冬月取根【收】曝干【用】
根实
茎【质】实类柏子而匾【色】黑褐【味】辛【性】平散【气】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香【主】
咽喉痛疮疡毒【行】通十二经脉【制】(雷公云)用子净拣勿令有杂子凡用以酒拌蒸待上有

霜拭去焙干别捣如粉入药○用根以竹刀或荆刀刮去皮去蒸曝之【治】(疗)(唐本注云)子除

风症瘕冷气吞一枚可出痈疽头○根主牙齿疼痛劳疟脚缓弱风毒痈疽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