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羸瘦有实热。非此项俱不能
为功也。欲上升则用根以酒浸。欲中及下降则用梢。
恶(皂荚) 畏(女芫藜芦)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前胡

内容:【气味】
苦微寒无毒。阳中之阴。降也。(凡用以刀刮去苍黑皮。甜竹沥浸令润。日中晒干
用。)
入手足太阳阳明经。
【主治】
痰热喘嗽。痞膈呕逆。伤寒寒热。小儿疳气。有推旧致新之绩。降痰下气之功。
恶(与柴胡同) 畏(亦同)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甘草

内容:【气味】
甘平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经。又甘能入脾。归其
所喜。
【主治】
五脏六腑寒热邪气。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解百药毒。生
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内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
养阴血。大约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故附子理中汤用
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小柴胡汤用之以和柴胡黄芩之寒。人
参半夏之温。建中汤用之以补中而缓脾急。凤髓丹用之以生元气而缓肾急。若中满而用生甘
草为之泻。能引诸药直至满所。
反(大戟 芫花 海藻 甘遂) 恶(远志) 忌(猪肉)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黄连

内容:【气味】
苦寒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以布拭去肉毛。
用浆水浸二伏时漉出。于柳木火焙干用。然生用之。则治本经火热。若以猪胆汁浸炒。则治
肝胆之实火。以醋浸炒。则治肝胆之虚火。以酒炒则治上焦之火。以姜汁则治中焦之火。以
盐水或朴硝。则治下焦之火。以茱萸汤浸炒。则治气分湿热之火。以干漆水炒。则治血分块
中伏火。以黄土炒。则治食积之火。盖辛热能制其苦寒。咸寒能制其燥性。
【主治】
除热气目痛 伤泪出。明目。腹痛下痢。止烦渴。益胆。治小儿疳气。杀虫镇肝。
治惊悸。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安蛔定吐。但其性苦寒。不宜偏胜。古人治痢香
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黄连干姜。变通丸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治消渴用
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
。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君臣阴阳相佐济。斯为良也。
恶(菊花 白藓皮 玄参 芫花 僵蚕 冷水) 畏(款冬 牛膝) 忌(冷水)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黄芩

内容:【气味】
苦平无毒。可升可降阴也。又微苦而甘。为阴中微阳。入手太阴血分。又气凉。味
苦甘。阳中微阴。入手少阳阳明经。
【主治】
泻肺经热。清上焦及皮肤积热。去诸热。妇人产后。养阴退阳。利胸中气。消膈上
痰。除脾湿安胎疗喉中腥臭。故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仲景凡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
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痢不止。喘而汗出者。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妊娠安胎散。亦多
用之。入小柴胡汤以治少阳症。入黄芩汤以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入泻心汤以治少阳症下后
心下满而不痛。总以黄芩之苦。可以发传邪之热。使寒能胜湿。折火之本也。若因饮食受寒
腹中痛。及饮水心下悸。小便不利。而脉不数。则黄芩不可用。其热厥腹痛。肺热而小便不
利者宜用之。若其人素多酒欲。病小腹绞痛。痛不可忍。黄芩宜急用之。若其感冒咳嗽既久
。骨蒸发热。肤如火燎。值暑月烦渴。六脉浮洪。服柴胡麦门冬荆沥诸药不效。引饮而昼益
甚。此热入气分。与肺气虚寒者不同。黄芩亦急用之。其制得酒上行。得浓朴黄连止腹痛。
得五味子令人有子。得黄 疗鼠 。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除寒热。得芍药治下利。得
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恶(牡丹皮 丹砂 藜芦)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黄柏

内容:【气味】
苦寒无毒。沉而降阴也。入足少阴经为足太阳引经之药。
【主治】
五脏肠胃中结热。利下窍。泻伏火。救肾水。治冲脉气逆不渴。而小便不通。得知
母滋阴降火。得苍术除湿清热。得细辛泻膀胱火。治口舌生疮。凡奉养太过。膏粱积热损伤
肾水。致膀胱久而干涸。小便不化。火逆上而为呕哕者。难经所谓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者也。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