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莪术治积块疮硬
者,乃坚者削之也。
志曰∶俗传昔人患症癖死,遗言令开腹取之。得病块,干硬如石,纹理有五色。以为异
物,削成刀柄。后因以刀刈三棱,柄消成水,乃知此药可疗症
时珍曰∶三棱能破气散结,故能治诸病。其功可近于香附而力峻,故难久服。按戴原礼
《证治要诀》云∶有人病症癖腹胀,用三棱、莪术,以酒煨煎服之,下一黑物如鱼而愈也。
【附方】旧三,新五。
症瘕鼓胀∶三棱煎∶用三棱根(切)一石。水五石,煮三石,去滓更煎,取三斗汁入锅
中,重汤煎如稠糖,密器收之。每旦酒服一匕,日二服。(《千金翼方》)
癖气块∶草三棱、荆三棱、石三棱、青橘皮、陈橘皮、木香各半两,肉豆蔻、槟榔各
一两, 砂二钱,为末,糊丸梧子大,每姜汤服三十丸。(《奇效方》) 癖不瘥,胁下硬如
石。京三棱一两(炮),川大黄一两,为末,醋熬成膏。每日空心生姜橘皮汤下一匙,以利
下为度。(《圣惠方》)
小儿气癖∶三棱煮汁作羹粥,与奶母食,日亦以枣许与儿食。小儿新生百日及十岁以下,
无问痫热 癖等皆理之。秘妙不可具言,大效。(《子母秘录》)
痞气胸满∶口干,肌瘦食减,或时壮热。石三棱、京三棱、鸡爪三棱(并炮),蓬莪术
三枚,槟榔一枚,青橘皮五十片(醋浸去白),陈仓米一合(醋浸淘过),巴豆五十个(去皮,
同青皮、仓米炒干,去豆)。为末,糊丸绿豆大。每米饮下三丸,日一服。(《圣济总录》)
反胃恶心,药食不下。京三棱(炮)一两半,丁香三分,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圣
济总录》)
乳汁不下∶京三棱三个,水二碗,煎汁一碗,洗奶取汁出为度,极妙。(《外台秘要》)
浑身燎泡,如棠梨状,每个出水,有石一片,如指甲大,其泡复生,抽尽肌肤肉,即不可治。
用荆三棱、蓬莪术各五两,为末,分三服,酒调连进愈。(危氏《得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莎草、香附子

内容:(《别录》中品)
【释名】雀头香(《唐本》)、草附子(《图经》)、水香棱(《图经》)、水巴戟(《图经》)、
水莎(《图经》)、侯莎(《尔雅》)、莎结(《图经》)、夫须(《别录》)、续根草(《图经》)、

时珍曰∶《别录》止云莎草,不言用苗用根。后世皆用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
名也。其草可为笠及雨衣,疏而不沾,故字从草从沙。亦作蓑字,因其为衣垂 ,如孝子衰
衣之状,故又从
苔乃笠名,贱夫所须也。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上古谓之雀头香。
按《江表传》云∶魏文帝遣使于吴求雀头香,即此。其叶似三棱及巴戟,而生下湿地,故有
水三棱、水巴戟之名。俗人呼为雷公头。《金光明经》谓之月萃哆。《记事珠》谓之抱灵居士。
【集解】《别录》曰∶莎草生田野,二月、八月采。
弘景曰∶方药不复用,古人为诗多用之,而无识者。乃有鼠蓑,疗体异此。
恭曰∶此草根名香附子,一名雀头香,所在有之,茎叶都似三棱,合和香用之。
颂曰∶今处处有之。苗叶如薤而瘦,根如箸头大。谨按∶唐玄宗《天宝单方图》,载水
香棱功状与此相类。云水香棱原生博平郡池泽中,苗名香棱,根名莎结,亦名草附子。河南
及淮南下湿地即有,名水莎。陇西谓之地 根。蜀郡名续根草,亦名水巴戟。今涪都最饶,
名三棱草。用茎作鞋履,所在皆有。采苗及花与根疗病。
宗 曰∶香附子今人多用。虽生于莎草根,然根上或有或无。有薄皲皮,紫黑色,非多
毛也。刮去皮则色白。若便以根为之,则误矣。
时珍曰∶莎叶如老韭叶而硬,光泽有剑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茎,三棱中空,茎端复出
数叶。开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细子。其根有须,须下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子上有细黑
毛,大者如羊枣而两头尖。采得燎去毛,曝干货之。此乃近时日用要药,而陶氏不识,诸注
亦略,乃知古今药物兴废不同。如此则本草诸药,亦不可以今之不识,便废弃不收,安知异
时不为要药如香附者乎?
\x根\x
【修治】 曰∶凡采得阴干,于石臼中捣之,切忌铁器。
时珍曰∶凡采得连苗曝干,以火燎去苗及毛。用时以水洗净,石上磨去皮,用童子小便
浸透,洗晒捣用。或生或炒,或以酒醋盐水浸,诸法各从本方,详见于下。又稻草煮之,味
不苦。
【气味】甘,微寒,无毒。宗 曰∶苦。颂曰∶《天宝单方》云∶辛,微寒,无毒,性
涩。
元素曰∶甘、苦,微寒,气浓于味,阳中之阴,血中之气药也。
时珍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