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耳。然则浓朴从苦温以散结。不若枳
壳从苦寒以泄滞矣。夫气以温热为升为补。而苦甚者。乃从升补中以散之。以寒凉为降为泄。
而苦甚者。乃从降泄中以导之。故浓朴之治。宜于寒。或宜于湿。而枳壳之治。宜于热。或
宜于燥。当各从其所对以投之。如施浓朴于燥热之结。犹可借从治以奏功。若施枳壳于寒湿。
是气本下而复降之。不惟无益而有害矣。
缪氏云。性味散而不收。略无补益。凡病气虚不能归元。血槁不能润降。(膈证等) 老
人娠妇及产后。咸忌。
〔修治〕 去粗皮。用姜汁拌浸。仍用姜渣同炒。以姜渣黑色为度。



<目录>卷二十三\乔木部

<篇名>杜仲

内容:味辛甘微苦。气平而温。气薄味浓。降也。入足少阴厥阴经。 肝经气分药。 主治
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 。治肾劳腰脊挛。脚中酸疼。不
欲践地。(此阴不得阳以运者)除肾冷 。润肝燥。补肝经风虚。 能使筋骨相着。(东垣)
虽温而不助火。(士材) 色紫而润。气温平而和阳。味辛甘而裕阴。故能由肾而致肝之功
用若此。(濒湖)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杜仲辛甘具足。正能
解肝肾之所苦。而补其不足者。 同牛膝枸杞子续断白胶地黄山药五味子菟丝子黄柏。治肾
虚腰痛。及下部软弱无力。 胎孕三四月惯堕者。于两月前。以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
炒去丝。续断二两。酒浸焙干。为末。以山药末五六两糊丸。梧子大。空心米饮下。 少年
新娶得脚软病疼甚。作香港脚治不效。用杜仲一两。每半酒半水煎服。取愈。
〔论〕 杜仲味先辛。次甘。又次苦。甘不敌辛。而苦则微甚。以辛始而以苦终。是苦
乃辛甘归宿之地。而引辛甘致其用者。固在苦也。苦属火。苦所就下之火。即元气。兹味由
辛甘而苦。是其归于中五之冲气者。皆降而浓育乎阴中之阳也。即其色紫。非下就相火之一
证乎。夫三焦元气。上下际蟠。(水中有火。乃肾中元气。而三焦布之。) 兹何以独致其用
于下。盖中土之甘。化归于肾。而天气之辛化。又因中土而归之。则所谓益元阳。致津液者。

总之。此味功用。全以元气为本。(身半以下。腰膝与脚。皆借此阴中元阳以为张弛之主。
至于疗堕胎。尤以化为主。不徒恃形器之相维也。) 本经所谓益精气强志。皆不离元气而
言。但于阴中生阳。即于阳中含阴。非偏于阳者。(非偏于补阳。故兹味以益精气为主。精
气益则筋骨自坚。)经故谓其气平。李氏亦云温而不助火也。抑三焦元气即肾气。乃又言其
为肝经气分药者。以肝本肾为化原。而还为肾畅其化育之用。试参东垣能使筋骨相着一语。
则可见肝之化原在肾。而肾之资益在肝。此味由肾益肝。即由肝资肾。故得筋骨相着。肝之
借以致其气化者此耳。非谓其更入肝也。(能补肾中元气。即是肝经气分药。即是能补风虚
润肝燥药。肝燥者何。元阳虚而风木之真气不达。故燥急也。)藉非本于三焦之元气。阴中
生阳。阳中含阴。其能使风虚肝燥胥以受益乎。至如阴下痒湿。小便余沥。皆阳气之不周于
阴也。虽贵其脂润。而取用在皮。亦可以思矣。审此则凡阴虚以为腰痛者。犹当酌而施之矣
。甄权疗肾冷 腰痛。日华子治肾劳腰脊挛。夫冷与劳。皆属肾气之虚。肾中元阳虚。即有
腰痛脊挛之证。亦即有阳虚而病于风之证。盖阳虚而并。不能达阴。故病于风。即海藏所谓
风虚也。又所谓肝燥者。即阳不得致于肝。而阴亦不得随之以至肝也。阴阳合一之义。可于
兹味见一班。惟由益肾以致肝。比于石枣(即山萸肉)之先温肝以助肾者有异耳。
肾虚火炽者。不宜用。即用当与知柏同入。(仲淳)
〔修治〕削去粗皮。每一斤。用酥一两。蜜三两。和涂火炙。以尽为度。一法。用酒炒
断丝。以渐取屑。方不焦。 浓而实者。能强筋骨。用面炒去丝。童便浸七日。新瓦焙干为
末。



<目录>卷二十三\乔木部

<篇名>椿樗

内容:二树南北皆有。椿木皮细。肌实而赤。嫩叶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疏而白茎。其叶臭
恶。
\x根白皮\x
味涩苦。气凉燥。入手足阳明经。 治赤白浊。精滑梦遗。湿气泄痢肠滑。及肠风泻血
不止。女子血崩赤白带。小儿疳虫蛔虫。得地榆。止疳痢。 椿根白皮。性凉而能涩血。凡
湿热下痢。浊带滑遗。用之有燥下湿及去肺胃陈痰之功。治泄泻有除湿实肠之力。(但滞气
未尽。不可遽用。) 炒研糊丸。看病作汤使。名固肠丸。(丹溪) 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
椿皮。气分受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