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有诀。运气则全书。药性则本草。独始生之说。所未及闻。因诠次内经。条疏图列。收四时敛万化以成章。其用心良苦矣。

  〔孙氏(应奎)内经类钞〕未见徐春甫曰。孙东谷名应奎。洛阳人。登正德辛巳进士。好医方。以活人为心。有疾者不限高卑。即与方药。

  官至户部尚书。着有医家大法。大旨必用。内经类钞等书若干卷。

  〔熊氏(宗立)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运气音释补遗〕一卷 存闽书曰。熊宗立建阳人。通阴阳医卜之术。注解天元雪心二赋。金精鳌极。难经。脉绝诸书。撰药性赋。补遗。及妇人良方行世。

  按成化甲午熊氏刻素问十二卷。灵枢十二卷。附运气论奥。运气图括二书。时即所纂集也。

  〔亡名氏内经类旨〕医藏目录卷阙 未见〔张氏(介宾)类经〕明志四十二卷 存自序曰。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略之曲折。

  靡不搂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按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叙曰。黄帝内经十八卷。今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而或者谓素问针经明堂三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夫战国之文能是乎。宋臣高保衡等叙。业已辟之。此其臆度无稽。固不足深辨。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坡仙楞伽经跋云。经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亦岂知难经出自内经。而仅得其什一。难经而然。内经可知矣。夫内经之生全民命。岂杀于十三经之启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是所谓游魂耳。虽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

  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儒其可不尽心是书乎。奈何今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所谓业擅专门者。

  如是哉。此其故正以经文奥衍。研阅诚难。其于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运微。即大圣上智。于上古之邈。断乎不能矣。自唐以来。虽赖启玄子之注。其发明玄秘尽多。而遗漏亦复不少。盖有遇难而默者。有于义未始合者。

  有互见深藏。而不便检阅者。凡其阐扬未尽。灵枢未注。皆不能无遗憾焉。及乎近代诸家。尤不过顺文敷衍。而难者仍未能明。精处仍不能发。其何裨之与有。初余究心是书。尝为摘要。将以自资。而继绎之久。久则言言金石。字字玑珠。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遗。因奋然起念。冀有以发隐就明。转难为易。尽启其秘。而公之于人。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原。斯不致误己误人。咸臻至善。于是乎详求其法。则唯有尽易旧制。

  颠倒一番。从类分门。然后附意阐发。庶晰其蕴。然惧擅动圣经。犹未敢散也。粤稽往古。则周有扁鹊之摘难。

  晋有玄晏先生之类分。唐有王太仆之补削。元有滑撄宁之撮钞。鉴此四君子。而后意决。且此非十二经之比。盖彼无须类。而此欲醒 指迷。则不容不类以求便也。由是遍索两经。先求难易。反复更秋。稍得其绪。然后合两为一。命曰类经。类之者。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通其义也。两经既合。乃分为十二类。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摄生类。生成之道。两仪主之。阴阳既立。三才位矣。

  故二曰阴阳类。人之有生。脏气为本。五内洞然。三垣治矣。故曰脏象类。欲知其内。须察其外。脉色通神。吉凶判矣。故曰经络类。万事万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后。握其要矣。故六曰标本类。人之所赖。药食为天。气味得宜。五宫强矣。故七曰气味类。驹隙百年。谁保无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

  故八曰论治类。疾之中人。变态莫测。明能烛幽。二竖遁矣。故九曰疾病类。药饵不及。古有针砭。九法搜玄。

  道超凡矣。故十曰针刺类。至天道茫茫。营运今古。苞无穷协。唯一推之以理。指诸掌矣。故十一曰运气类。又若经文连属。难以强分。或附见于别门。欲求之而不得。分条索隐。血脉贯矣。故十二曰会通类。汇分三十二卷。

  此外复附着图翼十五卷。盖以义有深邃。而言不能该者。不拾以图。其精莫聚。图象虽显。而意有未达者。不翼以说。其奥难窥。自是而条理分纲目举。晦者明。隐者见。巨细通融。岐二毕彻。一展卷而重门洞开。秋毫在目。

  不惟广裨乎来学。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诸妙。无不信乎可招矣。是役也,余以前代诸贤。注有未备。间多舛错。

  掩质埋光。俾至道不尽明于世者。四千余 矣。因敢忘陋效HT 。勉图蛟负。固非敢弄斧班门。然不屑沿街持钵。

  故凡遇驳正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