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宗。会之有元。言约而尽。事核而当。斯为至矣。百家者流。莫大于医。医莫先于脉。浮沉之不同。迟数之反类。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抑亦以对待。而为名象焉。有名象。而有统会矣。高阳生之七表八里九道。盖凿凿也。求脉之明。为脉之晦。或者曰。脉之道大矣。古人之言亦伙矣。犹惧弗及。而欲以此统会该之。不既太约乎。呜呼。至微者脉之理。而名象着焉。统会寓焉。观其会通。以知其典礼。君子之能事也。由是而推之。则溯流穷源。因此识彼。诸家之全。亦无遁珠之憾矣。

  〔曹氏(怀静)诊家补遗〕未见冯梦祯序曰。医家祖素问。犹儒术祖易论语。盖不独义理精深。而文章简奥。非肤学小儒所易测识。唐以来惟启玄注撄宁抄。稍得其要领。丁氏点白又为之补正。足称二氏功臣矣。撄宁又有诊家枢要一卷。附素问钞之末。

  盖得岐黄之精。而约取之。用其言以起死肉骨。不减九转灵砂。而世曾莫之窥也。吾友曹怀静先生业儒。而研精医典。尤笃嗜诊家枢要。有所见辄次其语。以补樱宁生之缺。积数十年。而书大备。名曰诊家补遗。将寿之梓。

  而问序于余。余虽不知医。而甚知医之难。且伤世医之陋。大都不识丁。人为之趁。运善觅钱。世目之良医。遂以性命付之。一有疾。医六七辈。纷集其门。百药尽试。而侥幸不死。即死。医故不专。有所逃责。此何异衰国之用人哉。即曹君书出。谁为观之者。余曰。不然。今儒术久衰。周孔之书。尽为俚儒及科举之学所坏乱。于此时。有能揭儒先精义示人。则孟氏所称圣人之徒。而功不在禹下者也。余于曹君亦云。(快雪堂集)

  〔滑氏(寿)脉诀〕一卷 未见按上见于浙江通志。引黄氏书目。

  〔吕氏(复)五色诊奇HT 〕未见〔切脉枢要〕未见〔脉绪〕未见〔脉系图〕未见按上四种。见于九灵山房集。沧洲翁传。

  卷十九

  诊法(三)

  〔吴氏(景隆)脉证传授心法〕一卷 存自序曰。脉证传授心法。其来始自黄帝与岐伯问难。继而秦越人作八十一难经。以重明之。其间文义深奥。

  后学率未易识。至晋王叔和作脉经。以发明素难之旨。实得诊脉之径路。识病之枢机也。无何好事者。撰为脉诀。

  托叔和之名。传之于世。致使后人置脉经于高阁而不读。又况歌诀多以己意附会。而不本于素难脉经,其中多有不能讲解之语。所以后人不得叔和正传。实斯道之不幸也。后有丹溪先生。深契内经之旨。知脉诀为高阳生谬言。

  故敢排出冷生气等语。而不使乱叔和之脉经,医道至此。始晦而复明焉。愚故尝谓医家之有丹溪。如儒道之有晦庵也。夫何后世业医者。往往以丹溪之言。为迂而不遵。虽有通真子杨仁斋滑伯仁等。相继而作。各出所长。以发明之。然未有能会而为一者也。予幼因举不第。乃弃儒学医。朝夕研究。颇知义理一二。乃敢辄忘芜陋。会集诸家之说。取其长。融会为一。名曰脉证传授心法。盖以便后学之记诵。以补前哲之未备耳。倘蒙后之君子。恕其狂僭而改正之。则非生之幸。实吾道之幸也。弘治壬子六月既望。梅窗居士后学吴景隆序。

  〔袁氏(颢)脉经〕二卷 未见按上见于嘉善县志。

  汪氏(宦)统属诊法 未见徐春甫曰。汪宦。字子良。号心谷。新安祁门人。机之族彦。幼从兄宇习举子业。颖敏夙成。后弃儒就医。

  潜心内素。有神领心得之妙。证王氏之谬注。如分鳞介于深泉净HT 之中。诚有功于轩岐,启迪天下后世。医学如瞽复明。质疑尺寸等论可见矣。为人质实。不以有学自矜。后游者甚多。所着医学质疑。统属诊法。证治要略等书行世。

  〔李氏(言闻)四诊发明〕明志八卷 未见〔卢氏(志)脉家要典〕未见按上见于古今医统。

  〔程氏(伊芳)脉荟〕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贺氏(岳)诊脉家实〕未见按上见于海盐县志。

  〔吕氏(夔)脉理明辨〕未见按上见于江阴县志。

  〔吴氏(洪)诊脉须知〕医藏目录五卷 存兰溪县志曰。吴洪。太平乡人。号悠斋。世习小儿科。传授口诀。洪恺悌柔和。视小儿风寒麻痘等证。诊脉察色。不厌再三。有如己子然。故内外心感之。用药慎确。加减轻重。必重思之。不误伤人。不概受人谢。盖医而有儒风者。君子取之。

  〔诊脉要诀〕医藏目录三卷 存〔李氏(时珍)濒湖脉学〕明志一卷 存题词曰。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纰缪。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

  先考月池翁着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 所。

  四库全书提要曰。濒湖脉学一卷。明李时珍撰。宋人剽窃王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