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书。要人去寻章摘句。乃仲景杂病内。合成一部环应无方之书。要人去温故知新也。余是以得条其所条。而妄谓仲景许我以所条。辨其所辨。而妄谓仲景许我以所辨。至于微言绝而或未绝。大义乖而或不乖。是非于谬于古人。而或不谬于古人。则余于仲景之论。别有辨在。而于叔和之例。别有贬在。此又苦于一人心量之穷。眼量之短。仅以省字法。读古人书。盖从仲景之论字辨字上。读而得之于心。笔之于手。以求免夫道听涂说者之自弃云尔。旷观天下。其心量眼量。相倍蓰千百亿万于余一人者。夫复何限。以天下无尽藏之慧智。宣发仲景无尽藏之蕴妙。何妨人人胸中。各出一部伤寒论。妙义既生。陈言自去。自此而有知我者。安知不余心所大 。有罪我者。安知不余心所大喜。余又何必敝敝焉珠玉其言于前。与敝敝焉糠秕其言于后。预为天下无尽藏之心量上。着以一物。更为天下无尽藏之眼量上。容以一屑也。时康熙九年庚戌桂秋。新安程应旄识于吴门之遐畅斋。

  汪琥曰。伤寒后条辨。康熙中新安程应旄郊倩条注。书凡六集,一曰礼集。首载仲景自序。次辨伤寒论。共五篇。次贬叔和序例之伪。皆不入卷。二曰乐集。辨脉法。为卷之一。平脉法。为卷之二。辨痉湿 脉证。为卷之三。三曰射集。辨太阳病脉证篇第一。为卷之四。辨太阳病脉证篇第二。为卷之五。四曰御集。辨太阳病脉证篇第三。为卷之六。辨阳明病脉证篇第一。为卷之七。辨阳明病脉证篇第二。为卷之八。五曰书集。辨少阳病脉证篇。为卷之九。辨太阴病脉证篇。为卷之十一。辨少阴病脉证篇。为卷之十。辨厥阴病脉证篇。为卷之十二。六曰数集。辨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病。为卷之十三。辨汗吐下可不可。为卷之十四。叙一百一十三方。为卷之十五。

  后又附以原论条辨尚论编次。意欲后学合四书而参看。使便于检阅也。此程氏一片苦心。独出己见。而条理此书。

  然其间话太多。举引经史百家之言,及歌曲笑谈。无所不至。绝无紧要。何异痴人说梦邪。恐注书者。无是体也。

  至其每条承上起下。注释入理之处。非浅学所能企及。不可因其所短。而弃其所长也。

  〔程氏(应旄)伤寒论赘余〕一卷 存题词曰。余性颇懒。间有所述。随手佚去。后条辨得以成书者。全赖及门王氏仲坚为之综缉。不致零星走失。今春王子北上。临行忽手此帙。喜而向余曰。此先生未注条辨时之逸稿。钰从前后鳞缮成帙者。索之三年不得。今忽从箧底跃出。对之神光发焕。拟为先生补刻集中。余摩挲一过。反觉面生。求其故我。实从说了又说处认出安足雁之前论。王子曰。先生所重。在张王二家上置辨。其中有大美恶存焉。说了又说何妨。竟不告而付之梓。余笑曰。王子特顾他阿私其所好耳。竟罔顾我体上生出一个疣来了。梓成姑以赘余呼之。康熙壬子六月笔。程应旄郊倩。

  〔陈氏(亮斯)伤寒论注〕未见汪琥曰。康熙中武陵陈亮斯着。其书尚未刊板。偶于友人周孝斌处。钞得草稿二本。其注仲景论。能独出己见而不蹈袭成氏方氏喻氏诸家之说。每经病必根据叔和原次。反复注解。极为入理。惜其书不全。所钞者。止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五经病耳。琥欲泛棹武陵。访其人。传其书。而未能。不意孝斌已作故人。自嗟岁月不待。立言之念愈急。终不能全见其书之为恨耳。

  〔程氏(林)伤寒论集〕未见按上见于金匮要略直解凡例。

  〔史氏(以甲)伤寒正宗〕八卷 存凡例曰。叔和编次仲景之书。引轩岐之经。杂以己意。而为之序例。后人不察。错视为仲景之言。又以其说。

  谬于内经从而曲为之辞。其失仲景之旨。不啻什百矣。今仍仲景原文。分作十篇。又合病七篇。共为三卷。庶几淄渑有辨。虽非有功仲景。而于后学津梁。未必非指南云。一仲景之书。文本典醇。意义深远。成氏顺文顺释。

  最为详明。间有讹舛。赵张诸贤。力为救正。近日喻氏着尚论篇。大阐宗旨。余汇集众说。衍为直解。使读者言下会心。无烦词说。

  而了然胸臆矣。至原文则大书以留仲景之旧。解则分疏。以便诵读之贤。亦不愿愚劣乱典型耳。览者鉴之。一王宇泰先生因娄氏纲目。纂辑准绳。于诸证先备列仲景治法。后以诸贤续法附之。验证求治。便于检阅。故不厌其复。第仲景之书,熟读讨究。自能触类旁通。检一二条。庸讵穷其奥义乎。今尽汰其重复。盖不欲学人卤莽求之也。 一伤寒一书。仲景方论。犹经也。诸贤方论。所以翼经者也。尊仲景而遗后贤。岂非好古之过乎。编诸贤方论于仲景之后。庶有所辅翼。而盖彰也。 一宇泰先生曰。黄岐犹羲文也。仲景其孔子乎。凡后贤立说。不轨于黄岐仲景者。尽为臆说。今存而不削。恐削之而人以为挂漏也。故存之而置辨焉。一仲景书。以六经编。诸家方论。以证参伍错综。义意备矣。宇泰先生准绳。亦分六经。兹止列证者。盖一证兼数经。统之于一经不可也。

  周斯序曰。昔张南阳着伤寒方论。为法三百九十七。为方一百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