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而着为奇中之方。此难也。夫人不幸抱奇疾。至于医经不备。医流不识。遂谓无药可治。使病者待期而尽。不亦可悼也哉。妄庸者。乱投药饵以探疾。重不幸速其毙。是医杀之也。是书一出。备医经之未备。识医流之未识。

  使天下不幸抱奇疾。有对疾之证。对证之药。不重不幸为妄庸医之所杀。是不大可庆欤。昔甄权不着方书。其言曰。医者意也。不可以着书。权盖以意得者自秘。非淑后之仁也。君推其独得。嘉与天下后世共。其用心广狭如何哉。锓诸梓。而过征予序。于是乎序。

  铁集)

  〔赵氏(良仁)医学宗旨〕未见按上见于苏州府志。

  〔王氏(履)医经溯洄集〕一卷 存李濂曰。余读王安道溯洄集二十一篇。未尝不深叹其察理之精云。首篇谓神农尝百草。为淮南子之妄。嗣论四气所伤。五郁二阳病。中暑中热之辨。咸有至理。非苟作者。近时王文恪公鏊有曰。始余读溯洄集。知安道之深于医。不知其能诗也。及修苏州志。知其能诗。又工于文与画也。呜呼。画末技耳。诗文姑舍是。余于安道之医。深有取焉尔。(医史)

  四库全书提要曰。医经溯洄集一卷。元王履撰。履字安道。昆山人。学医于金华朱震亨。尽得其术。至明初始卒。故明史加载方伎传中。其实乃元人也,尝以伤寒论中。阳明篇无目痛。少阴篇。言胸背满。不言痛。太阴篇。无嗌干。厥阴篇。无囊缩。必有脱简。乃取三百九十七法。去其重复者。二首三十八条。复增益之。仍为三百九十七法。因极论内外伤。经旨异同。并中风中暑之辨。撰为此书。凡二十一篇。其间阐发明切者。如亢则害承乃制。及四气所伤。皆前人所未及。他若温病热病之分。三阴寒热之辨。以及泻南补北诸论。尤确有所见。又以素问云。伤寒为病热。言常不言变。至仲景。始分寒热。然义犹未尽。乃备列常与变。作伤寒立法考一篇。李濂医史。有履补传。载其着书始末甚详。观其历数诸家。俱不免有微词。而内伤余议。兼及东垣。可谓少可而多否者。然其会通研究。洞见本原。于医道中。实能贯彻源流。非漫为大言。以夸世也。

  〔标题原病式〕一卷 佚〔百病钩玄〕二十卷 佚〔医韵统〕一百卷 佚按上三书。见于医史补传。

  〔戴氏(原礼)证治要诀〕十二卷 存医史补传略曰。戴思恭字原礼。以字行。婺州浦江人也。家世儒业。究心医术。而志在泽物。少随父尧徒步至乌伤。从朱丹溪先生游。先生见其颖悟绝伦。乃尽授其术。原礼以之治疗诸病。往往奇验甚众。当时游丹溪之门者。弟子颇多。惟原礼父子最得其传。父早卒。原礼盛行浙之东西。晚年遭际圣明。以名医被征。为御医。积官至太医院使。宋学士景濂有文赠之。亟称其医术之妙。非一时诸人可及。平生着述不多见。仅有订正丹溪先生金匮玄钩三卷。间以己见。附着其后。又有证治要诀。证治类方。类证用药总若干卷。皆 栝丹溪之书而为之。

  君子以为无愧师门云。

  钱曾曰。戴元礼证治要诀十二卷。复庵受文皇宠顾。供奉之余。着为此书。正统八年春。朝鲜入海捕鱼。风飘至浙江。官军以为倭寇。擒获解京收候。饥寒困苦。复庵悉衣粮供赡之。卒使之宁归。其存心济物如此。是书惟以活人为念。有功于医道。岂浅鲜哉。吴文定公录而藏于丛书堂。重其人。并以重其书也。

  按 先子曰。复庵一书。不言及脉。其意何也。许胤宗尝谓。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脉之候幽而难明。

  吾意所解。口不能宣也。复庵其有见于斯乎。

  又按供赡朝鲜夷人之困苦者。浙江通监察御史陈嶷也。陈时刊行是书。故祭酒胡漾序。言及于斯。钱氏误为复庵所为者何。

  〔证治类方〕十二卷 存〔类证用药〕国史经籍志一卷 未见〔戴复庵方书〕未见按上见于绛云楼书目。

  〔推求师意〕二卷 存汪机序曰。夫师者。指引之功也。必须学人随事精察。真积力久。而子师之。引而不发者。始得见其跃如者焉。苟或不然。师者未必能引进。学人未必能起予。二者须失之也。夫何益之有哉。故曰。不偾不启。不俳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斯之谓欤。予于歙之名家。获睹是编。观其中之所语。皆本丹溪先生之意。

  门人弟子。推求其意。而发其所未发者。此所谓引而不发。而得其跃如者焉。予深喜之。遂录以归。后休之率口。

  项君恬以疾来就予治。予邑石墅陈子桷以医而过予馆。因出以示之。二人者心意相得。一则曰。是可以养于吾疚也。一则曰。是可以补于吾医也。乃相告于予曰。吾二人共梓之。以垂不朽。何如。予曰。医乃仁术也。笔之于书。欲天下同归于仁也。今若刻布。以广其传。则天下病者有所养。而天下医者有所补。其仁惠及于天下大矣。

  岂特二子然哉。此予之所深嘉也。又能善推予之所欲推矣。因题之曰推求师意。故HT 序之。以志喜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