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欲好色之人。何也。气血。人身之二仪。性命之根蒂。形神之根据附者也。故血随气行。气随血转。昼夜循环。

  生生不息。正经所谓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霄壤判矣。况此又皆起于火。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焉。请试言。夫心君主也。百体所听命者也。君主一摇。则五志之火。触于怒则为肝火。动于气则为肺火。耗于思则为脾火。捍于惊则为胆火。过于食则为胃火。竭于精则为阴火。虽有肾水。不胜燎原之势。所谓一水不胜五火者。此也。肾天一水也。相火寄于其中。脏腑赖以滋养者也。故肾水足。则肝得之。有子母相生之益。肺得之。

  无子富母贫之虞。心得之。有水火既济之功。脾得之。有滋荣润泽之绩。水源一亏。则肾间惟有此一点炎上之火。

  凌于心则为吐血。人于肺则为嗽血。动于肝则为喷血。出于脾则为呕血。若夫咯血唾血咳血。皆从肾家来。而为虚损之血。日渐煎熬。迁延不起。而去生便远矣。斯时也。病者安心静坐。却虑凝神。药食调洽。医者究其虚实。

  辨其血色脏腑。用药温养。使水足火平。阳生阴长。各归其位。又何病之不痊。而医之不效乎。无奈病者在先。

  不善调理。一遇此证。见其势之凶涌。遂欲延医以求速止。医人又根据病家之欲急。以能止为功。以为捷法。不知此证之发。其来久矣。瘀积胸中。必尽得吐出。才住虽延三五日。亦复要吐。其逆行之势。亦不能顿止。不惟不能止。且以寒凉之物塞之。而中其根矣。故必延之岁月。勿妄想。勿妄动。勿多言。勿暴怒。勿嗜酒房劳。勿过饱损胃。静坐养神。缄嘿自持。饮食有节。调理无间。药饵和平。闲心葆摄。则五火平复。而不能为害。阴血自生。而内火不炽。自得万全。若欲扬汤止沸。则一杯水。难救车薪之火。又何怪乎血证之难为也。故集失血病机方脉本草一部。虽不能百发百中。亦聊以寓生生之意。以冀万分中之一得耳。书以求同志者斧政焉。禹航浮碧主人孙光裕书于醉古居。

  〔匏庵延道人淮南昭阳李氏家藏奇验秘方〕七卷 存〔亡名氏医宗三法〕二卷 存〔谢氏(以闻)医学要义〕未见于潜县志曰。谢以闻。字克庵。邑庠生。安贫笃学。守志不阿。尤精于医。崇祯乙亥。年八十余。犹手不释卷。所着医学要义。未行于世。

  〔孙氏(文胤)丹台玉案〕六卷 存〔欧氏(士海)山谷便方〕一卷 存自序曰。曩愚行山谷间多病患。问何以不治。答以市远无医。而求药复不易。故束手以待。愚心怜之。未有以处也。会择术而居。披阅方书。见姜蒜葱韭之类。先辈每用单行收功。而危迫仓卒之际。丸散无灵。标本易混。亦多以单方出奇。有捷于影响者。由是知寻常菜果草卉之微。皆有补疾病生死之大。人特不察耳。以此一片热肠。辄不自量。选诸经验良方。用物不弘。而特有奇效。便于山谷者。汇成一帙。梓之以附旧刻保婴录之后。名之曰山谷便方。成曩志也。丹溪曰。吾既穷而在下。求有可以及人者。非医安务。海非敢谓以及人。然世或不鄙其易而试之。其不至于如乌喙鸩毒之杀人也明矣。况其载在简册者。皆先辈仁心仁闻。所随试辄验。而不可诬者乎。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然则此书或亦不可少之一道也欤。时崇祯己卯之正人日士海书。

  〔施氏(沛)说疗〕一卷 存题词曰。盖闻医者意也。药者养也。有所资于意。不知无意之为愈也。有所待于养。不如无待之为愈也。故枚叔曰。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妙道说而去也。辑说疗十二章。

  〔医医〕一卷 存题词曰。太史公云。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夫欲奏起疾之功。必光明道少之患。辑医医十章。

  〔祖剂〕四卷 存自序曰。玄晏先生云。仲景广伊芳尹汤液。用之多验。成聊摄谓自古诸方。历岁浸远。难可考详。惟仲景之书。

  最为群方之祖。要之仲景本伊芳尹之法。伊芳尹本神农之经。轩岐灵素。大圣之所作也。其于处剂之法。则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四。制之大也。经中如麋衔术泽泻汤。乌 鱼散。半夏汤。鸡屎醴等方。多不过三四味。

  即后许胤宗亦谓古人用药,简要精专。故仲景之方。其药品甚少。后至洁古东垣。立方有多至三十余味者。说者谓东垣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他人效之。则未免广络原野之讥矣。兹所集。首冠素灵二方。次载伊芳尹汤液一方。

  以为宗。而后悉以仲景之方为祖。其局方二陈四物四君子等汤。以类附焉。若东垣之补中益气。丹溪之越鞠等剂。

  诚发前人之所未发。虽曰自我作古。可也。近代医书。如戴元礼之证治要诀。薛新甫之明医杂着。方皆简略。与仲景之意。不大纰缪。故多探之。要之方者仿也。医者意也。而上溯轩农。其于方剂之道。庶几焉近之矣。崇祯庚辰岁重阳日。元元子施沛题。

  〔云起堂诊籍〕一卷 存〔朱氏(天璧)医准〕未见海宁县志曰。朱天璧。字蘧庵。仁和人。明崇祯壬午